-
病情分级预警护理在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改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病情分级预警护理对病情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取 120例自 2020 年 3 月—2023 年 3 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CCU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2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行常规CCU护理)与试验组(n=60,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病情分级预警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前、护理后心率相关指标水平、各项心脏功能指标水平;总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包填塞、梗死再发生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心电图校正后QT(QTC)间期高于对照组,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急性生理评分、慢性生理评分及APACHEⅡ系统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情分级预警护理有助于降低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心率及病情状态的改善,缩短总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关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目标性超声心动图和床旁心脏超声的指南和建议(2024年)摘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关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目标性超声心动图和床旁心脏超声的指南和建议由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组织专门的工作组完成,工作组成员主要包括新生儿血流动力学、儿科心脏病学、儿科心脏超声学和新生儿床旁心脏超声(cardiac point-of-care ultrasound,cPOCUS)的专家。主要内容包括:(1)实施新生儿目标性超声心动图(targeted neonatal echocardiography,TNE)和cPOCUS检查的目的和理论基础;(2)TNE和cPOCUS评估的内容;(3)实施TNE的指征和(或)临床适应证;(4)对实施TNE和cPOCUS人员的能力培训和评估要求;(5)质控要素。本文对该指南和建议的内容进行摘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论麻醉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的建设与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重症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新兴临床学科,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其与诸多临床学科存在交叉,因此,除了重症医学科外,医院中比较强大的临床科室往往设置了其专门的ICU,如心脏病监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CCU)、神经ICU(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呼吸ICU(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 RICU)等。麻醉学科作为临床二级学科,往往是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临床学科之一,建立并管理好麻醉重症监护治疗病房(anesthesia intensive care unit,AICU)不仅有利于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的医疗安全与质量,并且对于麻醉学科的内涵建设以及麻醉学人才的高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RIPC+RIPost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招募于本院手术室接受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年龄44~64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C组)和处理组(R组),每组40例。R组患者于CPB开始前30 min实施RIPC,并于CPB结束前30 min实施RIPostC。具体处理措施:患者下肢绑好充气式袖带,充气加压直至压力为200 mmHg(1 mmHg=0.133 kPa),保持5 min,随后袖带完全放气直至压力为0;5 min后再次充气加压,如此进行3个循环;C组将袖带绑于患者下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3天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测定血常规。术后3天内采用重症监护室(ICU)意识障碍评估法(CAM-ICU)进行POD的评估。神经认知测试在术前、出院时和术后3个月进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痴呆症(AD)的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排除术前<24分的患者。记录术中及术后任何不良事件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记录住院时间及90天病死率。3个月后,使用问卷收集与睡眠有关的数据、生活质量、焦虑和疼痛。结果:两组术后第1、3天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术前1天时的均增高,但R组均显著低于C组( P<0.05)。C组共有13例患者(32.5%)在术后第3天内发生POD,27例患者(67.5%)未发生PO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组共有5例患者(12.5%)在术后3天内发生POD,35例患者(87.5%)未发生POD。术后90天随访时,MMSE评分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共有4例(10%)患者出现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两组间POC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90天的随访期内,两组均无患者死亡。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EQ-5D问卷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IPC+RIPostC可减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症反应,降低POD发生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子心力测量法对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电子心力测量(electronic cardiometry,EC)法对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3年1~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危重早产儿,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心功能减退组和心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EC法测定的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肌收缩力(index of contractility,ICON)、左室射血时间(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LVET)、胸腔液体容量(thoracic fluid content,TFC)、外周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绘制EC法测定不同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验证其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138例,心功能减退组36例,心功能正常组102例。心功能减退组CO、SV、CI、ICON、LVET低于心功能正常组,TFC高于心功能正常组( P均<0.05),两组S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CO、SV、CI、ICON、LVET诊断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95% CI 0.608~0.828)、0.790(95% CI 0.699~0.882)、0.875(95% CI 0.779~0.935)、0.786(95% CI 0.694~0.878)、0.890(95% CI 0.829~0.95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47 L/min、4.02 ml、2.86 L/(min·m 2)、119.85、140 ms;灵敏度依次为63.9%、86.1%、86.1%、77.8%、86.1%,特异度依次为79.4%、66.7%、78.4%、70.6%、77.5%。 结论:EC法可有效监测危重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于诊断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工作量与患儿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医疗工作量已成为与不良预后相关的重要指标。有研究使用占床率作为替代指标衡量工作量。然而,少有研究测算一线医疗人员(主治医师、护士、医生助理)的工作量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本文假设一线医疗人员的工作量(通过占床率和人员配备)与不良预后和不必要的化验有关。设计: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收集时间明确的医嘱、医嘱执行确认者和患者信息。在控制年龄、体重、入院类型、STAT评分、诊断、手术次数、医嘱、医务人员配置、诊疗经验和时间固定效应的情况下,采用回归分析研究占床率对医嘱、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影响。场所:一家独立的儿童医院有27张床位的三级心脏重症监护室。对象: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儿科心脏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患儿(0~18岁)。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1 468例入院患儿中,共16 500条影像检查医嘱和73 113条实验室化验医嘱。中位年龄6个月(12 d~5岁),体重6.2 kg(3.7~16.2 kg);外科患儿840例(57.2%),内科患儿628例(42.8%)。ICU团队包含16名高年资医师和31名一线医务人员。患儿病死率为4.4%,中位住院时间5(2~11)d,中位占床率89%(78%~93%)。占床率每增加10%,每例患儿的影像医嘱增加7.2%( P<0.01),实验室结果回报时间延长3%( P=0.015),住院时间增加3 d( P<0.01)。提高医务人员配比(>3人)与影像检查减少6%( P=0.03)和实验室化验医嘱减少3%( P=0.04)有关。忙碌日(占床率>89%)天数与住院时间延长( P<0.01)及病死率升高( P<0.01)有关。 结论:床位占用率增加和人员配置减少与病死率、住院时间、影像医嘱和实验室周转时间增加相关。数据显示心脏重症监护室系统的性能在高占床率和低人员配置时会有所恶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心脏术后亚谵妄综合征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引起成人心脏术后亚谵妄综合征(SS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620例接受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SSD的患者纳入SSD组,未发生SSD的患者纳入非SSD组。详细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及各项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引起成人心脏术后SS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模型函数。结果:最终纳入研究569例,其中未发生术后亚谵妄399例(非SSD组),发生术后亚谵妄170例(SSD组),SSD发生率为29.9%。单因素分析发现,引起成人心脏术后SSD的影响因素为年龄、急诊手术、APACHE Ⅱ评分、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中输血浆量、SICU停留时间和使用右美托咪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6岁[优势比( OR)=4.332,95%置信区间( CI):(2.103~8.965), P<0.001]、急诊手术[ OR=3.453,95% CI:(1.143~7.534), P<0.05]、APACHE Ⅱ评分>15分[ OR=5.453,95% CI:(1.453~9.536), P<0.001]、深低温停循环时间>34.2 min[ OR=2.132,95% CI:(1.053~5.532), P<0.05]和SICU停留时间>50.0 h[ OR=1.675,95% CI:(0.832~5.233), P<0.05]是引起成人心脏术后SS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右美托咪定[ OR=1.536,95% CI:(0.763~4.862), P<0.05]是成人心脏术后SSD的保护因素。 结论:年龄>76岁、急诊手术、APACHE Ⅱ评分>15分、深低温停循环时间>34.2 min和SICU停留时间>50.0 h是引起成人心脏术后发生SS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右美托咪定则可以减少SS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中加强脑氧饱和度监测对术后认知功能状态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麻醉中高龄患者脑氧饱和度(rSO 2)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心脏手术老年患者113例,其中男67例,女46例,年龄65~89岁。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和rSO 2及相关监测下完成。统计分析老年患者合并疾病、心脏手术史、体外循环时间、rSO 2基线值(rSO 2 baseline)、术中rSO 2最低值(rSO 2 min)、手术时间、重症监护室(C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数值,术后POCD发生率及死亡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历系统和麻醉信息系统。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POC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19例(16.8%)患者术后出现POCD,且19例患者术中rSO 2下降幅度均超过基线值30%以上。POCD组与非POCD组患者术中rSO 2变异度(rSO 2 baseline-rSO 2 min)分别为(18.0±2.7)、(6.6±2.3),NSE变异度(NSE 术后-NSE 术前)分别为(31.3±9.7)、(9.5±3.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35、17.70,均 P<0.05)。rSO 2变异度与NSE变异度呈正相关( r=0.697,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O 2变异度[ OR值(95% CI)为0.374(0.059~1.895)]、合并糖尿病[ OR值(95% CI)为0.493(0.041~1.812)]、脑卒中[ OR值(95% CI)为0.325(0.084~0.917)]和房颤[ OR值(95% CI)为0.176(0.091~0.943)]是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 结论:术中监测rSO 2下降幅度可预测POCD的发生,推荐rSO 2作为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常规监测项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心室动脉偶联与左心做功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寻左心室动脉偶联与左心做功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关系,明确二者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不同时间点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临床资料,揭示在不同时间点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弹性指数(EaI)、左心室收缩末弹性指数(EesI)、EaI/EesI、心脏每搏功(SW)、心脏总功(PVA)、左心室射血效率(LVEf)的变化规律。根据重症监护病房(ICU)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 n=20)和存活组( n=36),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左心室做功及左心室-动脉偶联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 结果:共纳入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61±15)岁。死亡组及生存组EaI/EesI、LVEf在入ICU 6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干预6 h后左心室动脉偶联与左心做功的相关性最明显,EaI/EesI与SW呈中度负相关( rs=-0.500, P<0.001),与LVEf呈高度负相关( rs=-0.959, 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EaI/EesI(校正 OR=42.783,95% CI:2.725~671.819, P=0.008)、LVEf(校正 OR=2.293,95% CI:1.222~4.301, P=0.010)是感染性休克患者住院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提示EaI/EesI[曲线下面积(AUC)=0.742±0.083, P=0.004]、LVEf(AUC=0.733±0.084, P=0.006)均是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ICU预后的有效指标,其中EaI/EesI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最佳cut-off值为6.10,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65.0%;LVEf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最佳cut-off值为0.24,灵敏度为88.8%,特异度为60.0%;EaI/EesI预测效能大于LVEf(ΔAUC=0.120, Z=6.528, P=0.036)。 结论:感染性休克干预6 h后,EaI/EesI与SW、LVEf明显相关;EaI/EesI、LVEf是感染性休克患者ICU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有效预测指标,EaI/EesI预测效能大于LVE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急诊重症监护室数据库重症患者院内心脏骤停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内患者发生心脏骤停(CA)的影响因素,旨在建立并验证一种辅助临床预测ICU内患者发生CA的可视化评价工具。方法:收集急诊重症监护室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所有入住ICU重症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随机数字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训练集(68 396例)和内部验证集(29 313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CA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Ⅳ(APACHE-Ⅳ)作对照。通过校正曲线、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7 709例患者,ICU内成人CA发生率为0.87%。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呼吸衰竭、24 h内PCI等11个变量是重症患者发生IHCA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C指数分别为0.835和0.823。而APACHE-Ⅳ评分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C指数分别为0.734和0.740,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80,对重症患者发生院内心脏骤停(IHCA)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校正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预测概率和IHCA实际概率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36和0.045,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优于APACHE-Ⅳ评分( P<0.05)。 结论:建立并验证一种较APACHE-Ⅳ评分预测效能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和筛选ICU内发生CA的高危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