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β-石竹烯通过上调海马胰岛素生长因子-1缓解小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β-石竹烯通过调节海马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信号通路缓解小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作用。方法:老年小鼠共60只,鼠龄20~22个月,体重28~34 g,将其分为4组( n=1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外科手术组(O组)、外科手术+低剂量β-石竹烯组(O+B1组)和外科手术+高剂量β-石竹烯组(O+B2组)。Sham组仅行戊巴比妥钠麻醉,但不行外科手术操作;O组小鼠于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O+B1和O+B2组于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即刻、24、48、72 h分别腹腔注射β-石竹烯100 mg/kg和200 mg/kg。术后第14~18天行水迷宫测试;术后第7天,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类受体(IGF1R)、白细胞介素(IL)-1β、磷酸化IGF1R(p-IGF1R)、活化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评估组间差异。 结果:O组术后第16~18天逃离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2.8±0.2)次比(1.7±0.3)次, P<0.05)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38.5±5.4) s比(23.7±3.2) s, P<0.05]低于Sham组,海马IGF-1(0.298±0.037比0.179±0.008, P<0.05)和p-IGF1R(0.251±0.028比0.204±0.030, P<0.05)水平低于Sham组,Iba-1(0.290±0.026比0.449±0.045, P<0.05)和促炎因子IL-1β蛋白(0.331±0.043比0.514±0.083, P<0.05)表达水平高于Sham组;O+B1和O+B2组术后第16~18天逃离潜伏期低于O组,穿越平台次数[(1.7±0.3)次比(2.4±0.3)、(2.7±0.4)次, P<0.05]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23.7±3.2) s比(29.5±3.5)、(36.8±4.0) s, P<0.05]高于O组,海马IGF-1(0.179±0.008比0.288±0.029、0.289±0.014, P<0.05)和p-IGF1R(0.204±0.030比0.253±0.024、0.282±0.049, P<0.05)水平高于O组,Iba-1(0.449±0.045比0.322±0.063、0.312±0.036, P<0.05)和IL-1β(0.514±0.083比0.421±0.027、0.371±0.027, P<0.05)蛋白表达水平低于O组。 结论:β-石竹烯治疗可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神经炎性反应,其作用机制和上调IGF-1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身材矮小男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与生长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134例身材矮小男童进行病因分析,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生长的关系。方法:选择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有矮小表现的4~15岁男童134例(矮小组)和同期无矮小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的4~15岁男童134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清晨空腹血清IGF-1测定和生长激素(GH)激发试验,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身材矮小男童的血清IGF-1与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矮小组中,特发性矮小(ISS)41例(30.6%),生长激素缺乏症(GHD)80例(59.7%),其他类型矮小13例(9.7%)。GH完全缺乏的身材矮小男童、GH部分缺乏的身材矮小男童、特发性矮小男童血清IGF-1分别为(172.71±86.49)ng/mL、(167.61±100.10)ng/mL、(170.33±99.77)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5.33±96.4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92、-13.96、-9.27,均 P<0.01)。身材矮小男童IGF-1与身高呈低度相关( r=0.357, P<0.01),与体质量、GH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就诊的矮小男童中以GHD为多见,其次为ISS,测定IGF-1水平可作为筛查和诊断身材矮小有价值的指标,但对于临床区别不同类型的矮小无意义。对矮小患儿应完善相应检查明确病因,给予对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二聚体、糖类抗原199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对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术后监测和生存期预测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D-二聚体、糖类抗原199(CA199)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对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术后监测和生存期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可手术切除的119例胰腺癌患者资料。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术前、术后疾病稳定及疾病进展时D-二聚体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A199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IGFBP2水平。以30名健康体检者和40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为对照。分析胰腺癌患者术前D-二聚体、CA199、IGFBP2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间的关系。结果:胰腺癌患者术前D-二聚体、CA199、IGFBP2均高于两对照组(均 P<0.01)。与术后疾病稳定期相比,胰腺癌患者疾病进展后血清D-二聚体、CA199和IGFBP2水平均升高[1 496.0 ng/ml(590.0 ng/ml,2 280.4 ng/ml)比578.1 ng/ml(381.7 ng/ml,671.5 ng/ml),207.0 U/ml(54.5 U/ml,736.5 U/ml)比31.9 U/ml(14.1 U/ml,44.0 U/ml),(435±107)ng/ml比(249±83)ng/ml,均 P<0.01]。各临床病理因素分层胰腺癌患者间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中CA199和IGFBP2水平升高者比例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均 P<0.05),其他因素与二者表达水平是否升高均无关(均 P>0.05)。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胰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和总生存(OS)时间均短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者[(10.6±1.2)个月比(20.4±2.4)个月,(18.9±1.9)个月比(29.2±2.6)个月,均 P<0.01]。当CA199以37 U/ml为分界值时,术前CA199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无相关性(均 P>0.05);当分界值分别为253.8 U/ml(入组时CA199中位数)和1 000 U/ml时,CA199水平升高者的PFS时间和OS时间均短于CA199水平正常者[253.8 U/ml:(11.5±1.5)个月比(21.0±2.6)个月,(19.9±2.1)个月比(29.0±2.7)个月,均 P<0.01;1 000 U/ml:(8.9±1.9)个月比(19.1±1.9)个月,(15.5±2.3)个月比(28.0±2.0)个月,均 P<0.01]。当IGFBP2以339.1 ng/ml为分界值时,术前IGFBP2水平升高胰腺癌患者PFS时间和OS时间均短于IGFBP2水平正常者[(10.8±1.1)个月比(21.1±2.6)个月,(18.9±1.8)个月比(30.3±2.8)个月,均 P<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二聚体、IGFBP2水平是胰腺癌患者P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D-二聚体: HR=0.561,95% CI 0.336~0.936, P=0.027; HR=0.515,95% CI 0.303~0.874, P=0.014;IGFBP2: HR=0.430,95% CI 0.253~0.731, P=0.002; HR=0.361,95% CI 0.202~0.644, P=0.001)。 结论:对于可切除胰腺癌患者,D-二聚体、CA199和IGFBP2可用于术后病情监测,术前D-二聚体和IGFBP2可用于生存期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和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联合检测对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IGFBP7)联合尿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2,TIMP-2)对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cardiac surgery-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CSA-AK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尿液,并监测血肌酐,将患者分为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组及非AKI组。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预后信息包括住院透析、住院死亡、出院时肾功能完全恢复、术后1年死亡、进展为慢性肾脏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术后6 h、24 h、48 h尿液中IGFBP7和TIMP-2的水平,并同时测定尿肌酐(Cr)。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计算曲线下面积( AUC)评价尿[TIMP-2]·[IGFBP7](简称T*I)及尿T*I/尿Cr 2对AK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价值。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例患者,年龄(58.43 ±10.91)岁,男性47例(63.5%);其中24例(32.4%)发生AKI,10例(13.5%)为2~3期AKI。心脏术后AKI组患者尿T*I在6 h、24 h时明显高于非AKI组(均 P<0.05)。心脏术后24 h尿T*I预测AKI的 AUC为0.71(95% CI 0.59~0.81, P=0.001,截断值为0.020,敏感度79.2%,特异度56.0%),而预测2~3期AKI的 AUC为0.85(95% CI 0.75~0.92, P<0.001,截断值为0.083,敏感度70.0%,特异度90.6%);尿肌酐校正的尿T*I没有显示出更优的预测价值。此外,24 h尿T*I预测CSA-AKI患者的不良住院结局、肾功能恢复和术后1年死亡的 AUC分别为0.82(95% CI 0.71~0.90, P=0.001)、0.80(95% CI 0.66~0.86, P<0.001)和0.81(95% CI 0.70~0.89, P=0.047)。 结论:尿液中TIMP-2与IGFBP7的联合检测有望成为早期诊断CSA-AKI的生物标志物,在预测CSA-AKI的预后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尿热休克蛋白-70在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尿热休克蛋白(HSP)-70在心脏体外循环心肺转流术(CPB)后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8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CPB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选者术前及术后0、2、4、6、8、12、24、48 h尿液标本和临床资料。按照肾脏病改善全球预后组织(KDIGO)AKI诊断标准分为AKI组和非AKI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尿HSP-70、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尿HSP-70、[TIMP-2]×[IGFBP7]、NGAL诊断CPB术后发生AKI的临界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AKI组24例,非AKI组21例。AKI组术后各时间点尿HSP-70、[TIMP-2]×[IGFBP7]和NGAL水平显著高于非AK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KI组尿HSP-70在CPB术后2 h达到峰值,明显早于尿[TIMP-2]×[IGFBP7]、尿NGAL达峰值时间(分别为术后12 h和术后4 h)。术后2 h尿HSP-70≥2.1 μg/L预测CPB术后AKI的曲线下面积( AUC)=1.00,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100.0%;术后12 h尿[TIMP-2]×[IGFBP7]>19.1 μg 2/L 2预测CPB术后AKI的 AUC=0.94,灵敏度87.5%,特异度100.0%;术后4 h尿NGAL>27.4 μg/L预测CPB术后AKI的 AUC=0.95,灵敏度95.8%,特异度85.7%。术后2 h尿HSP-70≥2.1 μg/L预测CPB术后AKI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100.0%。 结论:CPB术后AKI患者尿HSP-70水平升高早于尿[TIMP-2]×[IGFBP7]、NGAL,尿HSP-70水平监测有助于AKI的早期发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IGFBP-6)在乳腺癌不同区域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乐山市中区人民医院和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0例乳腺癌组织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乳腺癌组织距癌巢中心的区域位置不同分为3组,癌巢中心组、癌旁组、癌旁边界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FBP-6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表达,分析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各区域IGFBP-6、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特征的关系,两组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 结果:30例女性乳腺癌病例,病理Ⅰ级2例,Ⅱ级11例,Ⅲ级17例。Luminal A型7例、Luminal B型6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8例、Basical-like型9例。癌巢中心组IGFBP-6阳性率低于癌旁组及癌旁边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巢中心组IGFBP-6的阳性率4例(13.3%),癌旁组23例(76.6%)和癌旁边界组26例(86.6%), χ2=18.23, P<0.05]。癌巢中心组Ki-67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及癌旁边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78, P<0.05)。病理Ⅰ级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级和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23, P<0.05)。Luminal B型阳性率高于Basical-like型,Luminal A型及Her-2过表达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1, P<0.05)。病理Ⅲ级Ki-67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级和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6, P<0.05),而分子病理分型结果中Basical-like型Ki-67阳性率高于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Luminal A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8, P<0.05)。 结论:IGFBP-6在乳腺癌癌巢组织中呈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Ki-67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转录组学筛选叶酸缺乏小鼠睾丸差异基因及通路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索叶酸缺乏(Folate deficiency,FD)对小鼠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的影响,筛选叶酸影响精子发生中关键差异基因及信号通路.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FD模型(从胚胎时期至成年期).HE染色分析出生后不同阶段鼠龄睾丸组织及附睾组织结构,精子PAS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利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筛选10周龄小鼠睾丸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利用GO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富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FD组生精小管细胞数量减少,减数分裂延迟,附睾管中精子稀少.精子计数结果显示,FD组精子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NA-Seq分析共得到210个DEGs.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胞外分泌、蛋白质酪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细胞增殖调控、多糖生物合成等方面.KEGG富集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其中Fgf22、Lrrc31和Inmt等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FD导致的生精功能障碍.结论 FD影响生精小管的发育和精子发生,其潜在机制可能涉及多个差异表达基因及细胞增殖调控、多糖生物合成和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脑梗死模型的表达及Smad信号通路的参与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Smad信号通路机制在脑梗死模型大鼠中的作用以及脑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变化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颈内动脉后直接缝合皮肤,建模成功后1周评估各组大鼠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mNSS)评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对大鼠脑组织中IGFBP-3、Smad2、Smad4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大鼠脑组织中IGFBP-3、Smad2、Smad4 mRNA 水平.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 IGFBP-3、Smad2、Smad4、P21 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脑组织水肿,表现为脑细胞排列紊乱,小胶质细胞数量变多,脑细胞核仁出现模糊,其中脑梗死面积为20.55%.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NSS评分、IGFBP-3、Smad2、Smad4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21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IGFBP-3 mRNA表达水平与mNSS 评分、Smad2 mRNA、Smad4 mRNA 呈显著正相关(r=0.568,r=0.623,r=0.597,P<0.01);IGFBP-3 mRNA表达水平与P21呈显著负相关(r=-0.573,P<0.01).结论 脑梗死大鼠脑组织IGFBP-3水平显著升高,且IGFBP-3水平与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之间关系密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mad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骨脂与儿童性早熟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骨脂是否可能促进儿童性早熟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通过BATMAN-TCM在线平台获取补骨脂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从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取性早熟相关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疾病靶点"可视化网络.基于STRING在线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的网络图构建.使用Metascape在线工具进行靶点基因的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从PubChem数据库中获取主要活性成分结构,从RCSB PDB数据库中获取核心靶点结构,导入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PyMOL软件绘制分子对接模拟图.[结果]得到12种补骨脂的活性成分,涉及274个靶点,其中11种活性成分和98个靶点与性早熟相关.主要活性化合物为豆甾醇、补骨脂酚、异补骨脂素、补骨脂查尔酮、补骨脂乙素、甲氧基补骨脂素,主要靶点有雌激素受体1(ESR1)、雌激素受体2(ESR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孕酮受体(PGR),主要涉及卵巢类固醇生成通路、Hippo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些活性化合物与靶标具有良好的结合作用.[结论]补骨脂存在促进儿童性发育的可能性及具有潜在药理作用机制,分析结果可为儿童性早熟、青春期早发育等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结合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在没有继发于其他原因(包括过度饮酒、致脂性药物或其他肝脏疾病的原因)的情况下,肝脏脂肪积累>5%的一系列肝脏疾病,包括从单纯的脂肪变性到脂肪性肝炎,再到晚期纤维化、肝硬化,最终是肝细胞癌(HCC)的一系列变化.近期,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结合蛋白(IGFBP)与NAFLD的发生进展有关.IGFBP通过各种基因或细胞途径参与糖脂代谢,增强或减弱肝细胞的氧化应激、炎症、脂肪β氧化等参与NAFLD的发病过程.本文就NAFLD的流行病学、IGFBP对NAFLD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