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的阿哌沙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的阿哌沙班.方法 采用乙腈沉淀蛋白预处理血浆样品,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50mm×2.1 mm,3.5 μm)进行分离,以5%乙腈(A)和95%乙腈(B)的含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mL·min-1,柱温40℃,进样量2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60.3→443.3(阿哌沙班)、m/z 464.4→447.3(13C阿哌沙班-d3内标).结果 0.5~400 ng·mL-1阿哌沙班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定量下限为0.5 ng·mL-1,提取回收率≥99.22%,质控样品的批内、批间RSD均≤4.53%;全血样品和血浆样品的稳定性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灵敏度好,适用于测定人血浆中阿哌沙班的浓度,可用于其在健康人体中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0—2022年国家医保谈判新型抗肿瘤药物在某三甲胸科医院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某三甲胸科医院国家医保谈判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为规范其合理利用及后续政策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安徽省胸科医院国家医保谈判新型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B/A)、临床用药合理性以及抗肿瘤药物质控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2022年国家医保谈判的新型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金额比例3年依次为12.55%、16.33%、15.84%,其中大分子单克隆抗体金额占比逐年递增,依次为:3.28%、5.52%、6.76%.总DDDs 2021年度较2020年度增长72.24%,2022年度较2021年度增长26.26%.2020年谈判新增的药物DDDs增长幅度特别大,其中替雷利珠单抗(17162.50%)增幅最大.DDC逐年降低的药物占比为63.16%,每年B/A≥1的药物占65.00%以上.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国产药物DDDs占比越来越高.新型抗肿瘤药物合理率逐年提升,不良反应例数近两年均在50例以上,拓展性临床应用较少,3年使用抗肿瘤药物病人的病理诊断和检测率均为100.00%,限制使用级抗肿瘤药物使用率逐年增长.结论 该医院国家医保谈判新型抗肿瘤药物使用基本合理,DDDs明显增加,DDC降低,且国产大分子单克隆抗体使用量越来越大,肿瘤病人药物获得率提高,药物价格降低,最终病人受益于国家医保谈判的政策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9 - 2021年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为氟中毒的监测防治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撑。方法:2019 - 2021年,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采用《尿中氟化物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WS/T 89-2015)对质控样进行检测,采用Origin 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制作Youden图、偏差棒图,并根据Z比分值进行结果评定,│Z│≤2为合格,2 <│Z│<3为基本合格,│Z│≥3为不合格。结果: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合格率为95.00%(38/40)。绝大部分实验室的│Z│比分值< 2。2019、2020年2个实验室内│Z│比分值≥3。结论: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较为满意,但个别实验室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专家建议意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生物制剂在IBD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被批准应用的种类逐渐增多,如何合理、有效、安全地使用各种生物制剂是临床医师面临的新挑战。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IBD生物制剂的规范化使用,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控评估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共同组织我国相关领域多名专家对生物制剂治疗IBD的适应证、禁忌证、疗效证据、用药前机会性感染疾病筛查和预防、使用方法、疗效监测、特殊人群使用和安全性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意见,以期为IBD生物制剂的规范化使用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标准物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2019n-CoV)标准物质是具有确定的新冠病毒序列和量值信息的一类足够均匀稳定的物质。国内外新冠病毒相关标准物质主要包括体外转录和基因组RNA标准物质、假病毒和灭活病毒标准物质,以及蛋白质类标准物质。它相当于一把"标尺",可用于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量值溯源和方法验证、试剂盒性能评价和实验室能力验证,还可作为质控物质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在确保全球新冠病毒测量的国际等效和国际互认中,新冠病毒标准物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定量检测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室内质控体系的完善及多中心推广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完善的BCR-ABL(P210)监测室内质控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长期稳定性和室间可比性,并在3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方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病研究室(H1)利用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质控物的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完善质控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赴其他3家医院(H2~H4)现场进行测定前质量控制检查,同时邮寄给各家医院25套质控物进行检测;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方法,对各家医院的标准曲线斜率、截距及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的质量判断,作出质控评价。结果:①成功建立并完善了测定前质控检查、测定中质控统计判断、测定后质控评价的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监测的室内质控体系。②4家医院标准曲线的斜率、截距均在控。③多中心质控物判断结果:H1医院中、低浓度质控物各出现1次"1 2s"警告,判断为在控;H2医院3种浓度质控物各出现1次"1 2s"警告,判断为"2 2s"失控;H3医院高浓度质控物违反1次"1 3s"规则,低浓度质控物出现1次"1 2s"警告,判断为"1 3s"失控;H4医院各质控物均在控。④质控评价及纠正:2家医院在控,另2家医院各出现1次失控,查找原因进行纠正后未再出现失控。⑤多中心质控物原始数值比较:4家医院之间高浓度质控物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低浓度质控物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多中心质控物国际标准值(IS值)比较:H2、H3医院的IS数值显著高于H1医院,H2医院显著高于H3医院。 结论:建立了一套完善稳定的BCR-ABL(P210)转录本室内质控体系,有效地保证临床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室间可比性,并成功完成了多中心的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用于即时血糖检测的人源全血质控物研制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制备一种用于血糖即时检测(POCT)的人源全血质控物,并对其均匀性、稳定性及基质效应进行评价。方法:将临床验后静脉全血样本分离、固定、洗涤、过滤和分装后,制备成高、中、低3个浓度的人源全血质控物,参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GL29∶2010《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定制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对其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在POCT血糖检测系统中,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EP14-A3中的Deming回归对其基质效应进行评价;质控物应用于室内质量控制,并计算其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 CV)。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 t检验法对检验中的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3个浓度水平质控物的均匀性良好[ F< F0.05(9,20)];在2~8 ℃条件下,质控物开瓶后可稳定10 d,未开瓶15 d内的短期稳定性良好,结果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质控物适用于10款POCT血糖检测系统,无基质效应;室内质控结果显示高、中、低3个浓度 CV分别为0.63%、0.66%和1.65%,均小于7.5%。 结论:该自制人源全血质控物具有良好的均匀性、稳定性和适用性,可满足临床对POCT血糖检测的质量控制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单细胞测序识别银屑病致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及细胞互作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在单细胞水平上探究与银屑病致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细胞间的异质性水平。方法:对银屑病皮肤活检组织的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质控、降维聚类及细胞亚群注释,以及对细胞类群进行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细胞通讯及拟时序分析,并构建TFs-miRNA-hub基因调控网络。结果:基于多算法共鉴定出6个共同交集的hub基因,分别为 SPRR2A、 SPRR2D、 IL7R、 IL1RN、 IER3、 LCN2。KEGG显示其主要涉及NF-κ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在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免疫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CD8 + T细胞、M1巨噬细胞、静息T细胞里 SPRRs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IL7R则主要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过表达。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Treg细胞和CD8 + T细胞在银屑病皮损的含量显著增多( P=0.023、 P=0.007、 P=0.046、 P=0.028)。皮损组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数量、强度和通路富集程度的活跃性均高于对照组,Treg细胞、CD8 + T细胞以及静息T细胞仅在银屑病组内与其他细胞有交互作用。拟时序分析显示免疫细胞主要分布在轨迹早期,单核细胞全程参与并在轨迹后期表达增加。除 IL7R的表达量随着拟时序变化而减少外,其余hub基因的表达量均一直增加。预测转录因子 NFKB1同时参与hub基因 SPRR2A、 IL1RN、 IL7R和 IER3的调控。 结论:SPRRs基因和 IL7R的过度表达以及多种免疫细胞如Treg细胞、CD8 + T细胞、静息T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交互作用可能通过MAPK和NF-κB途径参与银屑病的关键致病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奠定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NAT)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具体情况及原因。方法:选择2018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3 75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NAT结果无效标本为2 397份,2019年为1 355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中心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总检测标本数、总检测结果无效标本数、无效工作列表数等数据资料,以及导致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构成比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2018年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情况如下。① 2018年总无效检测率为2.31%(2 397/103 777),高于2019年的1.10%(1 355/12 289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726, P<0.001)。②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分别为2.35%(25/1 062)和1.34%(14/1 04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83, P=0.084)。2018年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为0.20%(205/101 585),高于2019年的0.15%(187/121 7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36, P=0.006)。③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的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08、86.966, P=0.013、<0.001)。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的主要原因均为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其导致的无效运行工作列表数分别占88%(22/25)和50%(7/14)。2018年导致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的主要原因为标本容量验证失败(VVFS),占40.0%(82/205);而2019年则以磁力洗站液面感应错误(ML)为主,占50.8%(95/187)。 结论:Tigris系统的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和仪器故障问题是引起NAT结果无效的重要原因。对采供血机构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尽早发现导致NAT结果无效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减少无效NAT结果的产生,提高NAT的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过硫酸铵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测定尿砷含量的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用过硫酸铵作为消解试剂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测定尿砷含量的方法(以下称本方法)。方法:将待测尿样经过硫酸铵在管式电热自控恒温消解仪(60孔)上加热消解后,以5%盐酸溶液作为反应介质和载流,1.5%硼氢化钾溶液作为还原剂,用四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砷含量。制备0~10 μg/L的砷标准溶液测定本方法的标准曲线,从检出限、线性范围、相关系数、精密度、尿砷质控样品检测、加标回收实验对本方法进行评价,并与《尿中砷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WS/T 474-2015,简称标准法)做比对实验。结果:尿样取样量为1 ml时,本方法(1.5 mol/L过硫酸铵1.0 ml消解)最低检出限为0.03 μg/L;在0~10 μg/L砷含量范围内,砷含量与荧光强度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 r)均为0.999 9。3份不同浓度尿样的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 RSD)分别为1.00%、0.89%、0.49%。对尿砷质控样品进行测定,检测结果均在公议值范围内;总平均回收率为102.29%,回收率范围为92.10%~108.15%。本方法与标准法对20份尿样的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 0.40, P > 0.05)。 结论:以过硫酸铵为消解试剂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尿砷含量,检出限低、精密度好、准确度高,取样量和消解试剂用量较少,操作简单,样品前处理有害气体产生少,适用于大批量尿样砷含量的快速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