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腿围和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冠心病合并肌少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肌少症作为一种常见老年慢性病,在冠心病(CHD)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其增加了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已有研究证实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筛查具有一定价值,但在冠心病人群中应用较少.目的 评价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在住院老年CHD合并肌少症筛查中的准确性及一致性.方法 选取 2023-01-01-05-31 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 213 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身体成分测试仪检测肌肉量及上臂围等指标,进行小腿围的测量,并同时计算Ishii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肌肉量等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性别人群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的诊断效果,并确定最佳诊断截断值,计算Kappa值判断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HD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发生率为27.2%(58/213).总人群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男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女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显示,男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34.3 cm(灵敏度=86.5%,特异度=64.6%);女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33.8 cm(灵敏度=100.0%,特异度=50.0%);男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28.0 cm(灵敏度=70.3%,特异度=85.9%);女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27.5 cm(灵敏度=81.0%,特异度=69.6%);男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114.07 分(灵敏度=91.9%,特异度=62.6%);女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120.08 分(灵敏度=100.0%,特异度=64.3%).除女性小腿围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Kappa=0.353)较低外,其余指标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 在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上臂围和小腿围均与肌肉量呈正相关,Ishii评分与肌肉量呈负相关,三种指标均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但本研究更推荐Ishii评分用于筛查肌少症,辅助医务人员早期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常规肌力训练对老年人身体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年龄偏高老年人身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年龄偏高的50例老年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老年对象均给予下肢肌力及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则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VR游戏训练。于干预前、干预9周后检测对比2组老年对象各项身体稳定性指标(包括身体平衡能力、灵敏性及协调性等)。结果:经9周干预后,发现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52.39±3.05)分]、动静平衡检测总时长[(21.19±4.56)s]、六角反应球测试计时[(6.33±1.89)s]及踩脚印行走计时[(48.17±7.05)s]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水平( P<0.05);而对照组仅有BBS评分[(49.40±4.19)分]、动静平衡检测总时长[(19.27±4.60)s]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其它指标虽较干预前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下肢肌力及核心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VR游戏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老年对象身体平衡能力、灵敏性及协调性,对提高其身体稳定性及降低跌倒风险具有重要作用,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老年人群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运动康复用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脏运动康复用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永康医院2019年5-12月收治的经临床诊断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心脏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采用心脏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再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为(421.63±86.75)m,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28.44±74.93)m( t=8.130, P<0.001),两组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 t对照组=6.584, P<0.001; t观察组=15.337, P<0.001);观察组治疗后BNP浓度为(227.68±31.22)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9.74±36.81)mg/L( t=8.714, P<0.00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t对照组=24.669, P<0.001; t观察组=38.776, 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LAD较治疗前下降( t=4.031、10.166、3.715、12.569,均 P<0.05),而LVEF、FS均较治疗前升高( t=7.610、11.906、3.915、6.105,均 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 t=7.255、12.739、4.703、2.442,均 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生跌倒和心血管不良事件,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治疗后身体领域、情绪领域及其他领域评分分别为(23.96±4.75)分、(9.47±2.02)分、(26.31±1.8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3±5.12)分、(12.35±1.89)分、(32.76±2.49)分( t=6.867、10.411、20.833,均 P<0.001);两组较治疗前各项目评分明显下降( t=6.648、14.746、28.782、35.262、9.665、27.962,均 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再住院率为10.0%(10/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22/100)(χ 2=5.357, P=0.021)。 结论:心脏运动康复用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治疗中可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改善其预后,降低再住院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10例儿童牙外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牙外伤的临床资料,为儿童牙外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院口腔科就诊的<14周岁的牙外伤初诊患儿共210例(291颗)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牙外伤患儿就诊时间、受伤牙位及牙外伤类型,并对患儿行艾森克个性检测,分析比较不同性格患儿牙外伤数量。结果:儿童牙外伤中,男女比例为1.5∶1。跌倒是导致牙外伤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碰撞。牙外伤患儿及时救治率不高,2 h内就诊率不到20%,近半数患儿在24 h以后就诊。牙外伤最易伤到前牙,尤其是中切牙。性格与外伤牙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外向型性格患儿的外伤牙数量高于中性及内向型性格患儿( P<0.05)。 结论:儿童牙外伤有其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牙外伤的发生。外向型性格是儿童牙外伤的影响因素,对此部分儿童进行科学指导和警示对于预防牙外伤发生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穿戴设备在老年人跌倒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综述了可穿戴设备在老年人跌倒中的应用现状,包括感知跌倒情境、预测跌倒风险、识别跌倒行为、实时定位技术,并提出了可穿戴设备应用于老年人跌倒管理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智慧养老应用的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报道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3月收治的1例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已报道的54例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及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32例,58.2%)、偏侧肢体/面部乏力(25例,45.5%)、恶心呕吐(14例,25.5%)、头晕(11例,20.0%)、感觉障碍(10例,18.2%)、视物模糊(7例,12.7%)、癫痫发作(5例,9.1%)、听力下降(5例,9.1%)、耳鸣(5例,9.1%)、记忆力下降(3例,5.5%)、失语(3例,5.5%)、构音障碍(2例,3.6%)、跌倒发作(2例,3.6%)、睁眼乏力(2例,3.6%)、反应迟钝(1例,1.8%)、阿罗瞳孔(1例,1.8%)、脊髓痨步态(1例,1.8%)及发热(1例,1.8%)。51例具备完整血清学试验结果患者中,45例(88.2%)血清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51例(100.0%)血清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行脑脊液检查的34例患者中,25例(73.5%)脑脊液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32例(94.1%)脑脊液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55例患者的颅内病灶以单发为主(43例,78.2%),累及的部位依次为额叶(14例,25.5%)、顶叶(14例,25.5%)、颞叶(5例,9.1%)、额颞叶(3例,5.5%)、额顶叶(2例,3.6%)、顶枕叶(2例,3.6%)、豆状核(1例,1.8%)、斜坡(1例,1.8%)及中脑大脑脚(1例,1.8%)。30例(54.5%)患者被误诊为其他颅内占位性疾病,误诊情况依次为胶质瘤(11例,36.7%)、转移瘤(5例,16.7%)、脑膜瘤(4例,13.3%)、其他不明原因颅内占位(4例,13.3%)、脑脓肿(3例,10.0%)、海绵状血管瘤(1例,3.3%)、颅内淋巴瘤(1例,3.3%)、听神经瘤及垂体腺瘤(1例,3.3%)。42例报道了驱梅治疗预后情况的患者中,41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例死于脑疝。结论:树胶肿型神经梅毒因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无明确诊断标准而常被误诊为颅内肿瘤。血清及脑脊液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阳性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占位病灶时应首先考虑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可能。经及时诊治,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脑卒中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2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住院的332例首次发病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出现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及非骨折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行视力检测(正常或视力损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行为疏忽测试量表、烤盘任务量表、简易状况检查量表(MMSE)、BL运动评估量表(BL)、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走测试量表(TUG)、停止行走时间量表(SWWT)对患者进行评估。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使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来判断髋部骨折危险因素的精确性。结果:33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2年内发生髋部骨折16例,发生率为33‰/年(95% CI:15‰/年~50‰/年),骨折组及非骨折组2年死亡率分别为44%(95% CI:25%~60%),48%(95% CI:42%~54%)( χ2=0.036, P=0.724)。骨折组平均存活2.72年(95% CI:1.45~2.79),非骨折组平均存活2.21年(95% CI:1.48~2.34)。骨折组既往骨折史( χ2=16.780、 P=0.041)、视力受损( χ2=11.210、 P=0.027)、MMSE评分低( U=14.220、 P=0.031)、TUG≥15 s( χ2=18.560、 P=0.000)高于非骨折组,骨折组SWWT阳性比例低于非骨折组( χ2=20.340、 P=0.000)。既往骨折史、视力受损、TUG及SWWT阴性预测值高于阳性预测值,既往骨折史、视力受损、SWWT特异性高于敏感性,而TUG敏感性高于特异性。 结论:老年人脑卒中后髋部骨折常见,骨折常在白天自家中完成日常生活动作时发生;既往骨折史、视力受损、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运动能力受损是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应依据相关因素采取预防跌倒措施;测试量表中,TUG能更好地识别髋部骨折高风险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Ⅰ型唾液酸沉积症并发黄斑"樱桃红斑"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15岁。因走路易跌倒3年至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因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转诊于眼科。患儿1个月前无发热性抽搐2次,表现为双眼上翻,口唇发绀,牙关紧闭,约1~2 min缓解。无全身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均为20/100;屈光状态:右眼-4.50 DS/-2.75 DC×180°、左眼-2.00 DS/-2.75 DC×5°。眼压:右眼、左眼分别为19、1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球运动正常;瞳孔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可见少量白色点状混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颜色淡、边界清楚,杯盘比约0.3~0.4,黄斑呈"樱桃红斑"改变(图1)。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双眼在低、中、高空间频率刺激下P100波振幅明显降低(图2)。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双眼分别在明、暗适应刺激下a、b波振幅大致正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降低,右眼、左眼分别为76、79 μm;双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大致正常,神经节细胞层因唾液酸沉积反射增强,与神经纤维层反射强度相同,界限不清,融合为一层,两层厚度正常(图3)。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踝阵挛(-)。共济运动失调检测,指鼻试验不准,走直线不稳。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眼科初步诊断:双眼视神经病变、双眼黄斑病变。神经内科建议进一步完善外周血基因检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踝足矫形器与传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踝足矫形器与传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7例。2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站立及步行功能训练等。在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过程中,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分别全程穿戴3D打印踝足矫形器或传统踝足矫形器,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测试(6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2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同时检测2组患者步行时双侧下肢股直肌、胫骨前肌及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以评估患侧下肢肌肉激活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10MWT、6MWT及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10MWT、6MWT及TUGT[分别是(22.5±3.6)s、(136.6±23.3)m和( 19.1±3.0)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健/患侧iEMG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穿戴3D打印矫形器或传统矫形器均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促进患侧下肢肌肉激活,降低其跌倒风险,且以穿戴3D打印矫形器的疗效相对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虚拟现实技术康复训练对老年人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康复训练对年龄偏高老年人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年龄偏高且行走能力相对较差的老年对象分为VR组和步行组,每组30例。步行组老年对象给予常规步行训练,训练期间脉搏速度控制在100次/min左右,每次锻炼35 min;VR组则辅以VR技术康复训练(包括"滑冰"、"越野行走"、"越野攀登"及"越野骑车"等肢体运动类项目),每次训练约35 min。于入选时、训练12周后分别对2组老年对象下肢肌力、身体灵敏性、身体协调性及步行速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同时采用生活满意度自评量表(LSIA)对2组老年对象心理情绪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VR组身体灵敏性指标[(6.62±1.88)s]、协调性指标[(51.46±7.60)s]和生活满意度LSIA评分[(17.04±1.91)分]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P>0.05);治疗后2组老年对象下肢肌力及步行速度指标均较入选时有改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常规步行锻炼比较,VR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老年对象身体灵敏性及协调性,进而减少跌倒风险,同时还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该训练方法值得在老年群体中推广、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