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以骨髓一系或多系髓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中经典型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即Ph -MPN。MPN驱动基因Janus激酶( JAK)2、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MPL)和钙网蛋白( CALR)基因突变,均可激活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MPN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形成炎症微环境,并促进克隆细胞不断增殖,导致患者体质症状加重、血栓形成、易向骨髓纤维化(MF)和急性白血病(AL)进展,预后不良。近年,炎症在MPN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笔者拟就炎症对MPN发生和演变、症状负荷、预后及治疗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探索MPN患者新型预后分层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姜黄素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效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的相关理论方法探究姜黄素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SEA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在线预测化合物作用的靶点;通过CTD数据库提供与疾病相关的各种靶点;运用Venny数据库映射匹配不同基因,并取二者交集;采用GeneMANIA数据库构造出交集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图,采用Cystoscape软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和可视化,借助WebGestalt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姜黄素作用靶点52个,DR对应的靶点1 599个,共同作用的靶点48个。核心靶点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以及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靶点主要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调控多条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和对抗氧化应激等过程,从而发挥治疗DR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脏叉头状转录因子O3高表达对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叉头状转录因子O3(FOXO3)在小鼠肝脏糖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肝脏激活蛋白(LAP)启动子控制下且表达四环素调节的反式激活因子(tTA)的转基因小鼠(LAP-tTA小鼠)与雌性荧光素酶-tet操作元件(tetO)7-FOXO3的组成型活性等位基因小鼠[(tetO)7.FOXO3CA小鼠]杂交,获得FOXO3CA hep小鼠(tTA +/FOXO3CA +,肝脏FOXO3条件性高表达,7只)。以tTA -和(或)FOXO3CA -小鼠作为对照组(9只)。通过IVIS活体成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肝脏FOXO3表达情况,RT-qPCR检测相关糖异生基因[葡萄糖6-磷酸酶( G6pc)、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激酶( Pepck)、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 Pdk4)]的mRNA水平。监测小鼠血糖、血清胰岛素,并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以及胰岛素耐量实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胰腺胰岛增生、胰岛素以及胰高血糖素表达。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IVIS活体成像、RT-q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化证实FOXO3CA hep小鼠肝脏FOXO3高表达,且主要表达于肝细胞核内,FOXO3高表达导致肝细胞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肝细胞。与对照组相比,7周龄FOXO3CA hep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65.7±24.1)和(87.4±12.1)mg/dl, P<0.001],糖异生基因 G6pc、 Pepck、 Pdk4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9周龄FOXO3CA hep小鼠空腹血糖下降[分别为(55.6±6.1)和(82.8±17.2)mg/dl, P=0.001],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01±1.56)和(1.50±0.82)ng/ml, 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FOXO3CA hep小鼠较对照组胰岛细胞显著增生,胰岛细胞呈现胰岛素强阳性,胰岛素耐量实验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 结论:FOXO3持续高表达可促进肝脏糖异生相关基因的上调、血糖紊乱和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增生及胰岛素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致关节感染皮疽诺卡菌的耐药表型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致关节感染的两株皮疽诺卡菌( Nocardia farcinic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耐药性。 方法:2020年1月收集两株导致老年患者膝关节感染的皮疽诺卡菌菌株,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对细菌进行鉴定,根据CLSI M24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通过ABRicate工具比对获得性耐药和毒力基因,Snippy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同源性等基因特征分析。结果:本研究的临床分离株均为皮疽诺卡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噁唑(TMP/SMX)耐药,对亚胺培南、利奈唑胺和含有酶抑制剂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携带A类β内酰胺酶基因 far-1、RNA聚合酶结合蛋白基因 RbpA、多耐药外排泵转录激活因子基因 MtrA和调节转录因子基因 vanR-O,分别介导对β内酰胺抗生素、利福平、大环内酯类药物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不含有获得性TMP/SMX耐药基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家族基因存在多个错义突变,均携带与结核分枝杆菌同源的 icl、 mbtH、 phoP、 relA毒力基因,SNP同源分析表明两株皮疽诺卡菌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两株菌仅存在10个SNP位点、6个复合基因和1段基因缺失变异。 结论:全基因测序技术有助于研究诺卡菌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机制;皮疽诺卡菌对TMP/SMX耐药现象需要重视,参与二氢叶酸代谢途径的酶基因突变有可能是TMP/SMX耐药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蛋白质类泛素修饰角度解读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从蛋白质类泛素化修饰角度解析亚低温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保护机制,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亚低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原代分离培养小鼠NSCs,分为对照组、缺氧组、亚低温组、缺氧+亚低温组并予相应处理,Western Blot法检测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2/3(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2/3,SUMO2/3)、低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α,HIF-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 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 α,PGC-1α)和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Oct4)的蛋白水平;比较NSCs克隆球直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法检测NSCs向神经元细胞分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NSCs中SUMO2/3、HIF-1α和PGC-1α的蛋白水平分别升高至1.33、2.26和2.40倍,亚低温组NSCs中SUMO2/3和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升高至1.52倍和6.3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缺氧组相比,缺氧+亚低温组NSCs中SUMO2/3、HIF-1α、PGC-1α和Oct4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升高至1.44、1.40、3.30和1.5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缺氧组、亚低温组、缺氧+亚低温组细胞克隆球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缺氧+亚低温组细胞克隆球直径明显小于缺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亚低温组与对照组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缺氧+亚低温组LDH水平明显低于缺氧组( P<0.05)。亚低温组细胞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缺氧+亚低温组细胞死亡率明显低于缺氧组( P<0.05)。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和亚低温组巢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明显下降( P<0.05);与缺氧组和亚低温组相比,缺氧+亚低温组巢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增强,同时NSE表达水平进一步下降( P<0.05)。 结论:亚低温可能通过强化蛋白质的SUMO化修饰方式增加NSCs对缺氧的耐受,进一步为亚低温治疗HIE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JAK抑制剂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肺间质炎症或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多种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构成的复杂网络在IL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Janus激酶(JAK)活性改变可激活下游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活化巨噬细胞,增加促炎和促纤维化因子释放,并促进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参与ILD发生发展。JAK抑制剂(JAKi)可通过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减轻肺部炎症和肺纤维化,有望用于治疗ILD。基础研究发现,托法替布可抑制次氯酸诱导的系统性硬化症相关ILD(SSc-ILD)小鼠的纤维化和炎症反应,而芦可替尼可改善SSc-ILD小鼠模型和博来霉素小鼠模型的肺纤维化程度。JAKi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但从目前的临床应用报道看,JAKi可能对多种结缔组织疾病相关ILD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包括SSc-ILD、类风湿关节炎相关ILD,以及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相关ILD,但尚需高级别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鉴于JAKi还有很强的抗炎作用,有望在纤维化性ILD急性加重、快速进展性ILD和抗肿瘤免疫治疗相关性ILD等同时具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的ILD中发挥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尿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肝素结合蛋白在尿路感染中的表达及其与感染转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尿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肝素结合蛋白(HBP)在尿路感染中的表达及其与感染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100例尿路感染患者(尿路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性尿路感染62例,复杂性尿路感染38例;经过治疗未痊愈25例,痊愈75例。另外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发光法检测尿IL-6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STAT3水平,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尿HBP水平;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行血常规检测,记录白细胞计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尿IL-6、STAT3、HBP与血常规炎性反应标志物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尿IL-6、STAT3、HBP及血常规炎性反应标志物预测感染转归的效能。结果:尿路感染组尿IL-6、STAT3、HBP及血CRP、PCT、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3.19 ± 11.02)μg/L比(16.84 ± 3.57)μg/L、(66.77 ± 19.58)μg/L比(38.69 ± 11.04)μg/L、(151.98 ± 42.00)μg/L比(28.55 ± 9.16)μg/L、(12.57 ± 4.19)mg/L比(5.23 ± 1.80)mg/L、(0.58 ± 0.19)μg/L比(0.22 ± 0.07)μg/L和(9.86 ± 3.20)× 10 9/L比(6.44 ± 2.13)× 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尿IL-6、STAT3、HBP及血CRP、PCT、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单纯性尿路感染患者[(40.25 ± 10.34)μg/L比(28.87 ± 8.55)μg/L、(79.50 ± 17.92)μg/L比(58.96 ± 13.43)μg/L、(186.51 ± 35.92)μg/L比(130.82 ± 39.74)μg/L、(14.09 ± 4.18)mg/L比(11.64 ± 3.55)mg/L、(0.64 ± 0.20)μg/L比(0.55 ± 0.13)μg/L和(11.27 ± 3.08)× 10 9/L比(8.99 ± 2.36)× 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未痊愈尿路感染患者尿IL-6、STAT3、HBP及血CRP、PCT、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痊愈尿路感染患者[(42.97 ± 11.51)μg/L比(29.93 ± 8.66)μg/L、(86.81 ± 20.35)μg/L比(60.09 ± 17.43)μg/L、(264.27 ± 28.76)μg/L比(114.55 ± 21.38)μg/L、(19.11 ± 3.28)mg/L比(10.39 ± 2.40)mg/L、(0.85 ± 0.14)μg/L比(0.49 ± 0.11)μg/L和(12.26 ± 2.77)× 10 9/L比(9.06 ± 2.34)× 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尿IL-6、STAT3、HBP与血CRP、PCT、白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尿IL-6、STAT3、HBP预测尿路感染患者感染转归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血CRP、PCT、白细胞计数,而且尿IL-6、STAT3、HBP联合预测尿路感染患者感染转归的AUC和灵敏度明显大于血CRP、PCT、白细胞计数联合(0.937比0.898和96.00%比76.00%),但特异度低(81.33%比98.67%)。 结论:尿路感染可引起尿IL-6、STAT3、HBP升高,且升高程度与单纯性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类型及感染转归有关,联合检测尿此三项指标有望成为预测感染转归的一个方法,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sHLA-G、ɑ-HBDH和STAT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HLA-G)、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萧山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AML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萧山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采集AML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以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sHLA-G浓度,以速率法测定血清α-HBDH浓度。采集AML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以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法测定STAT1相对表达量。结果:AML患者sHLA-G[(13.26±2.19)μg/L]和α-HBDH[(362.17±38.47)U/L]浓度均高于对照组[(5.08±0.43)μg/L、(108.94±12.19)U/L]( t=36.69、62.93,均 P < 0.05)。AML患者STAT1相对表达量(3.17±0.25)高于对照组(1.01±0.01)( t=86.32, P < 0.05)。sHLA-G高表达血红蛋白(Hb)≤ 80 g/L患者例数显著高于sHLA-G低表达(χ 2=7.15, P < 0.05),白细胞计数(WBC)> 10×10 9/L患者例数显著高于sHLA-G低表达(χ 2=17.31, P < 0.05);α-HBDH高表达Hb ≤ 80 g/L患者例数显著高于α-HBDH低表达(χ 2=10.76, P < 0.05),WBC > 10×10 9/L患者例数显著高于α-HBDH低表达(χ 2=13.17, P < 0.05);STAT1高表达Hb ≤ 80 g/L患者例数显著高于STAT1低表达(χ 2=18.14, P < 0.05),WBC > 10×10 9/L患者例数显著高于STAT1低表达(χ 2=18.51, P < 0.05)。sHLA-G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时间[(17.92±1.72)个月]、α-HBDH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时间[(19.34±1.57)个月]和STAT1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时间[(16.36±2.08)个月]均短于低表达患者[(28.93±1.46)个月、(27.53±1.89)个月、(30.48±1.12)个月]( t=35.08、24.07、38.32,均 P < 0.05)。 结论:sHLA-G、α-HBDH和STAT1在AML患者中异常表达,表达越高预后越差,故可作为AML治疗及预后预测的潜在靶点,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Janus激酶抑制剂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Janus激酶(JAK)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所构成的JAK-STAT信号通路是一条重要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参与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病。JAK抑制剂阻断该通路已经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然而,目前JAK抑制剂尚未被批准应用于皮肤病治疗。本文就JAK抑制剂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早期和晚期棕色脂肪组织代谢能力与基因表达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妊娠时期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的基因表达及代谢能力变化。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正常妊娠动物模型,以同周龄未妊娠小鼠为对照组,观察妊娠各时期BAT组织形态变化,检测产热标志物解偶联蛋白1(UCP1)表达,揭示脂肪棕色化及线粒体标志基因的mRNA水平变化;此外选取妊娠早期和晚期小鼠BAT进行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筛选随妊娠进程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开展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分析。结果:随妊娠进展,BAT脂滴显著增大,产热标志蛋白UCP1表达下降( P<0.01),脂肪棕色化标志基因Ucp1、2型脱碘酶(Dio2)、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以及线粒体标志基因细胞色素C(CytC)均显著下调( P<0.001),以妊娠晚期组减弱最为显著。RNA-seq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 298个,其中906个基因在妊娠晚期上调、392个基因下调,GO及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脂质代谢、性类固醇激素、炎症因子等多种生物调节功能通路富集。 结论:小鼠妊娠晚期BAT出现脂滴变大、产热活性与代谢能力降低现象,BAT基因表达在妊娠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BAT代谢能力降低可能是引发妊娠期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