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药灸联合中医五行手指操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隔药灸联合中医五行手指操改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 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5例.对照组予以来氟米特片、艾拉莫德片、塞来昔布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隔药灸联合中医五行手指操,其中隔药灸选取脾俞、阳陵泉、腰阳关、命门及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上的阿是穴,每日 1次,每次 30 min.两组均治疗 10 d.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健康评估问卷(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HAQ)、中医证候积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ESR、CRP、SAS、HAQ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0.00%,高于对照组的 55.56%(P<0.01).结论 隔药灸联合中医五行手指操能改善寒湿痹阻型RA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解释了体表经脉穴位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双向联系,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穴位.当体表感受一定刺激时,经络可将信息传导于脏腑.该理论为针刺调理经络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提供了理论支持.IBS的基础病机为脾虚湿浊内蕴,大肠传导失司.针灸在缓解和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上具有显著疗效,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原则,临床根据其不同分型选用合适腧穴.肝脾不调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止泻;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虚实夹杂治宜寒热平调,祛湿止泻;肺失宣降,大肠腑气不通之便秘型IBS(IBS-C),治宜宣发肺气,化浊通腑.针灸治疗时应调理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任脉,针刺其腧穴,并根据实际情况加用足厥阴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之腧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配伍应用规律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共涉及经方10首,根据对其相关原文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其配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仲景对栀子的用量较为稳定,为14~15枚不等,约12.6~19.5 g,皆取生品入汤剂.(2)所伍经方主治症状多以烦、热为主,病位多在上焦,涉及中下二焦,原文提示六经多在太阳、阳明及厥阴,病机皆突出郁热内结的特点.(3)栀子的配伍甚为灵活,基于中医治疗八法分析,其配伍组方规律体现在:①以清法为主,如代表方栀子豉汤,栀子配豆豉而成清宣里热基本药对;②清中兼下-栀子配厚朴、枳实或大黄以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有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等;③清中兼消——栀子配茵陈、黄柏以清消湿热,解毒退黄,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④清中兼温——即栀子干姜汤中配入干姜,寒温并用,清热温中;⑤清中兼补——即栀子甘草豉汤中配入甘草,补益中气,标本兼顾;⑥清中兼和——即栀子生姜豉汤中配入生姜以调理气机,降逆和中.仲景运用栀子灵活巧妙,药简力宏,探析其配伍规律对现代用药组方思路颇具指导性及启发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麻杏石甘汤治疗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麻杏石甘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具有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效,是治疗外邪里热之太阳阳明合病的基础方.近年来,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气道过敏性疾病及湿疹、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及社会经济学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具有良好的抗过敏效应,在治疗儿童及成人支气管哮喘、湿疹及荨麻疹、过敏性鼻炎上均具有良好的功效.该文对近10年有关麻杏石甘汤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别从麻杏石甘汤的功效、药理学及免疫学抗过敏机制以及治疗儿童及成人支气管哮喘、湿疹及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目前,作用机制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辅助性T细胞-9(Th9)、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等,包括Th1/Th2失衡及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上.临床疗效方面,麻杏石甘汤可以显著提高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降低证候及症状积分、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麻杏石甘汤可以减轻湿疹及荨麻疹患者的皮损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在过敏性鼻炎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临床症状的改善上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肺气阳藏象论并治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文中基于肺藏象理论,提出肺阳明藏象假说,阐明肺气阳藏象理论,分别加以论证.基于以上假说,提出肺属气阳论治原则、肺属气阳论方药特征与伤气损肺之诫.基于肺阳明藏象论,再辨肺阳明、太阴属性,辨析并立论肺阳明藏象论,阐释肺气阳藏象理论下的肺体、气机运行大势、肺阳明藏象与逆热之候,并提出清热降气为肺气阳藏象理论下的治肺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刘启泉基于"六腑以通为补"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6/1
该文将刘启泉教授从"六腑以通为补"理论出发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经验介绍如下.生动阐释了六腑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生理与病理关系,简要说明了从六腑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基础,认为其病位虽在胃,却与六腑密切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胃宜降则和"有着重要的联系,而人体之六腑均与足阳明胃之通降密切相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得以通调,CAG即可得到缓解.刘师从"谨守病机"入手,在临床上运用通泄胆腑、通降胃腑、通调大肠、通利小肠、通畅三焦、通达膀胱六法,以达到缓解CAG症状、使萎缩的胃黏膜得以逆转的效果.刘师在临证潜方用药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之不同而具体化裁,谨守"六腑以通为补"理论,遵叶氏"忌刚用柔"之旨,灵活运用泄胆腑、降胃腑、调大肠、利小肠、畅三焦、达膀胱之药,六腑并治,气血同调,达到通六腑以安胃的目的,最终实现以通为补,以期有效逆转腺体萎缩的镜下病理表现,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从"养胃阴"论治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4/5/18
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以口咽干燥、腮腺肿大、关节疼痛、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为本病病机演变中的核心脏腑.然脾胃升降喜恶各有不同,在温补脾气的同时,亦要强调顾护胃阴的重要性.胃阴与本病的相关性表现在:肺胃经络相同,气机同降,喜恶相似,同气相求,故干燥综合征常累及至肺;胃主通降,胃阴亏损,胃气不降大肠失濡而易见便秘;起初多为肺胃津伤,病久多累及肾液,且因女子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易耗伤津血,故多发于绝经前后妇女;胃阴衰则阳明经无以滋养筋骨关节而见关节屈伸不利.根据胃阴耗伤程度及分期特点,早期甘凉濡润,中期甘寒滋养,晚期滋肾增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基于"泄厥阴,通阳明"法辨治肝胃同病之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肝胃同病乃肝胃气火郁积,阴阳不并,或升降失调,气机逆乱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胃痛、胀、呕、呃、吞酸、吐血、便血、便闭、泄泻,与头晕头痛、口苦、胁肋胀、刺痛等症并见,甚则出现上热下寒、上盛下虚之证.根据肝胃同病的病机和症状特点,临证以"厥阴肝木-阳明胃土"复合脏腑模型为基,"肝木升阳,胃土通降,阴阳合一"为径,予叶天士"泄厥阴,通阳明"之法以消厥阴气火之郁、御阳明肝气之逆,并合辛润通络法以理血络之变,验之临床,每每获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通腑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观察基于通腑法运用大黄玄明粉泡服液联合加减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6例AP少阳阳明合病之腑实热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服用大黄玄明粉泡服液联合加减大柴胡汤煎剂治疗.治疗1周后,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肛门排便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胰腺酶学指标[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脱落情况: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患者脱落,最终2组各有41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2)疗效情况: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5.37%(35/41),对照组为65.85%(27/41),组间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便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4)血清胰腺酶学指标情况: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炎症指标情况:治疗后,2组患者的WBC、CRP、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血清炎症因子情况: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对血清IL-6、IL-8、TNF-α水平的降低幅度及对血清IL-10水平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通腑法运用大黄玄明粉泡服液联合加减大柴胡汤治疗,可显著提高AP少阳阳明合病之腑实热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促炎因子释放,提高抗炎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基于"脑肠轴"治疗缺血性中风
编辑人员丨2023/12/9
传统医学认为脑与胃肠经脉相连,手足阳明经均通过经脉循行与脑产生联系,加强两者间气血运行.历代医家也认识到肠腑气机不畅,会上逆冲脑,气血并走于上引发中风.病在上取之于下,通过调畅人体肝肺、脾胃之气机,通调腑气可改善中风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现代医学也发现脑与肠之间通过神经系统、肠道微生物群双向交流,其中微生物代谢物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色氨酸、三甲胺N-氧化物、短链脂肪酸等能对中风的发生及其预后产生影响.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增加益生菌,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物的组成,延缓因衰老而导致的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降低中风风险和改善中风后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是中风损伤后保护大脑功能的潜在治疗靶点,为基于脑肠轴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了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