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及其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120例射血分数降低(<40%)的窦性心律的缺血性心衰患者,分别在基线0 d、6个月和12个月测定其血浆NT-proBNP水平,并在入组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入组后1、3、6、12个月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随访12个月中是否发生房颤,将患者分为房颤组(n=44)和无房颤组(n=76).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动超声图资料,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T-proBNP检测对新发房颤的预测作用及其最佳临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T-proBNP与缺血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间的关系.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缺血性心衰患者中新发房颤率为36.7%.与无房颤组相比,房颤组的纽约心功能分级、NT-proBNP水平(入组当天、6个月和12个月)、心动超声检查中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值速度比值(E/A)、二尖瓣口/二尖瓣环速度比值(E/E')、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左心房容量(left atrial volume,LAV)和左心房容量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更高(P<0.05).NT-proBNP与E/A、E/E'、PASP、PCWP、LAV和LAVI呈显著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基线0 d的NT-proBNP水平对新发房颤的预测能力最强,临界值取NT-proBNP≥2 357.5 pg/mL时,其预测新发房颤的灵敏度为69%,特异度为83%,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为0.722~0.924,P<0.001).回归分析发现,仅NT-proBNP是缺血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4,95%CI为1.08~1.43)(P=0.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检测在预测缺血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和静息心电图的心电异常事件检出率,同时探讨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2022年9月至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初次就诊的淋巴瘤患者作为淋巴瘤组,同一时期与淋巴瘤患者匹配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特征及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及静息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性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对比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和静息心电图心律失常事件的检出率。结果:最终入选淋巴瘤组患者67例,年龄(57.7±12.4)岁,其中男39例(58.2%,39/67);对照组67例,年龄(57.2±12.4)岁,其中男38例(56.7%,38/67)。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个人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心血管用药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淋巴瘤组中有3例(4.5%,3/67)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64例(95.5%,64/67),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4例(65.7%,44/67)所占比例最大。Ⅳ期及Ⅱ期淋巴瘤患者居多,分别为25例(37.3%,25/67)、24例(35.8%,24/67)。频域分析中,淋巴瘤组患者极低频功率(VLF)低于对照组[628.90(318.30,1 240.71) ms 2对1 124.30(731.10,1?966.00) ms 2, P<0.001];标准化低频功率(LFnorm)低于对照组[(52.52±14.64) nu对(58.99±13.06) nu, P=0.008];标准化高频功率(HFnorm)高于对照组[(47.48±14.64) nu对(41.01±13.06) nu , P=0.008];低频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低于对照组[1.27(0.76,1.62)对1.54(1.00,2.20), P=0.010];时域分析中,淋巴瘤组患者24 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低于对照组[102.00(78.00,128.00) ms对128.00(107.00,151.00) ms, P<0.001];24 h内每个5 min时段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低于对照组[(95.90±39.49) ms对(121.51±32.39) ms, P<0.001];三角指数低于对照组[25.93(19.53,31.78)对33.17(29.46,41.25), P<0.001];24 h内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心搏次数占所有总心搏次数的百分比(pNN50)高于对照组[1.99%(0.54%,6.02%)对3.96%(1.53%,10.57%), P=0.007];24 h内每个5 min时段的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DX)低于对照组[(40.09±23.78)ms对(50.46±13.76) ms, P=0.002];窦性RR间期直方图的底宽(TINN)低于对照组[422.00(289.00,508.00) ms对531.00(469.00,648.00) ms, P<0.001]。动态心电图早搏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32.8%对4.5%, P<0.001),动态心电图检出14例(20.9%,14/67)房性早搏(房早),静息心电图检出3例(4.5%,3/67)房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动态心电图检出10例(14.9%,10/67)室性早搏(室早),静息心电图未检出室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动态心电图对ST-T改变的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37.3%对13.4%, P=0.001),动态心电图检出ST段改变11例(16.4%,11/67),静息心电图检出ST段改变2例(3.0%,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4);动态心电图检出T波改变20例(29.9%,20/67),静息心电图检出T波改变9例(13.4%,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3)。 结论:淋巴瘤患者较非淋巴瘤患者心率变异性显著下降,淋巴瘤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动态心电图对房早、室早、ST段改变及T波改变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心电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民航飞行员心肌桥对心室复极影响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民航飞行员心肌桥的检出情况及心肌桥飞行员心室复极是否存在异常,探讨心肌桥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40岁的民航飞行员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资料。排除患有影响心室复极的心血管疾病者。测定飞行员运动前静息心电图及运动结束后1 min QT间期,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 d)。根据是否检出心肌桥分为心肌桥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心肌桥组与对照组飞行员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对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者,统计分析QT/RR斜率。 结果:共有243例飞行员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2例,女性1例。243例民航飞行员中检出心肌桥27例,主要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5/27,92.6%);17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心肌桥组6例,对照组11例。心肌桥组飞行员总飞行时间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9, P=0.022);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的阳性率或可疑阳性率及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4、5.78, P<0.001、=0.016);平板运动试验恢复1 min后QT d延长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0, P=0.028);24 h室性早搏的平均发生次数、QT e/RR斜率和QT a/RR斜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7、4.26、2.51, P=0.034、<0.001、=0.024)。 结论:飞行员心肌桥可能导致心室复极时间延长,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平时航空卫生保障工作中应重视心肌桥飞行员的体检和飞行适应性评定,尤其要加强对心室复极异常飞行员的日常健康管理,以确保飞行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正常体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心率减速力(DC)与正常体重肥胖(NWO)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正常体检的6~17岁儿童青少年200例,根据体重指数(BMI)和体脂比例(BF%)分为正常体重肥胖(NWO)组50例、正常体型(NWL)组51例、超重肥胖(OW-OB)组99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自动计算正常窦性N-N间期标准差(SDNN)、全部记录中每5 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N-N间期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等HRV指标和DC;测量血压,检测血糖和血脂,累计积分得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评分(CRS)。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一般资料、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DC和CRS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S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NWO组、NWL组和OW-OB组的SDNN[(120.88±16.36) ms比(129.07±16.36) ms比(109.29±16.38) ms, F=26.231, P<0.001]、SDANN[(64.44±11.61) ms比(66.25±8.34) ms比(61.70±6.85) ms, F=5.048, P=0.007]、rMSSD[(27.02±3.87) ms比(27.51±5.92) ms比(25.12±6.78) ms, F=3.328, P=0.038]、pNN50[(12.62±4.04)%比(13.39±2.26)%比(11.22±2.93)%, F=9.099, P<0.001]、DC[(4.83±0.20) ms比(4.94±0.33) ms比(4.63±0.28) ms, F=23.496, P<0.001],CRS(0.94±0.87比0.69±0.19比1.57±1.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BMI( r=0.211, P=0.003)、BF%( r=0.558, P<0.001)与CRS呈正相关,SDNN( r=-0.258, P<0.001)、DC( r=-0.499, P<0.001)与CRS呈负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F%(95% CI:0.098~0.265, P<0.001)和DC(95% CI:-3.962~-1.391, P<0.001)是预测C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BF%升高与DC下降是CM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体成分和HRV分析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潜在高风险人群,早期干预,降低CMD患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衰弱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老年衰弱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的患者,应用临床衰弱分级进行衰弱评估,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窦性心率震荡分析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本研究纳入住院老年患者共129例,男性75例(58.1%),平均年龄77.5岁,范围65.0~92.1岁。衰弱患者53例,非衰弱患者76例,衰弱组年龄[(80.5±5.5)岁]大于非衰弱组[(75.3±6.2)岁],衰弱组高血压[84.9%(45/53)]、心力衰竭[32.1%(17/53)]及外周血管疾病[32.1%(17/53)]比例高于非衰弱组[65.8%(50/76),1.3%(1/76),17.1%(1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001,χ 2值分别为5.879、24.606、3.921;均 P<0.05)。与非衰弱组比,衰弱组震荡初始(TO)[-0.05(-0.92,0.82)%比-0.74(-1.58,0)%; Z=2.616, P=0.009]更高、震荡斜率(TS)[2.34(1.30,5.00)ms/RR比4.34(2.66,6.39)ms/RR; Z=-3.048, P=0.002]更低,衰弱组TO异常[49.1%(26/53)比26.3%(20/76),χ 2=7.038, P=0.008]及TS异常[34.7%(29/53)比21.0%(16/76),χ 2=15.579, P<0.001]发生率高于非衰弱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O异常( OR=2.970, P=0.010,95 %CI:1.300~6.785)及TS异常( OR=3.618, P=0.003,95 %CI:1.565~8.364)与衰弱相关。 结论:老年衰弱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迷走神经张力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人衰弱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老年人衰弱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65岁老年住院患者用临床衰弱分级进行衰弱评估,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本研究纳入住院老年患者共180例,其中衰弱患者66例、非衰弱患者114例,衰弱组年龄(79.8±6.0)岁,显著高于非衰弱组(75.0±6.3)岁( t=5.030、 P<0.001);衰弱组高血压、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心力衰竭及骨关节炎患者比例高于非衰弱组(均 P<0.05);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正常窦性心搏(NN)间期标准差(SDNN)[103.0(76.0,121.2)ms比107.5(92.0,136.0)ms, Z=-2.108, P=0.035]、5 min 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86.0(67.7,106.5)ms比97.5(78.0,126.0)ms, Z=-2.694, P=0.007]、标化低频功率(LFnorm)[(53.1±13.0)nU比(59.3±13.9)nU, t=-3.024, P=0.003]及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值(LF/HF)[1.2(1.0,1.4)比1.4(1.1,1.7), Z=-3.041, P=0.002]更低,标化高频功率(HFnorm)[(36.8±9.2)nU比(32.2±10.7)nU, t=3.033, P=0.003)更高;衰弱组SDANN<92 ms、LFnorm<50 nU、HFnorm>32 nU、LF/HF<1.5发生率分别为59.1%(39/66)、42.4%(28/66)、72.7%(48/66)、84.8%(56/66),均显著高于非衰弱组41.2%(47/114)、22.8%(26/114)、49.1%(56/114)、65.8%(75/1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Fnorm、HFnorm、LF/HF与衰弱相关( OR=0.971、1.039、0.333,均 P<0.05),HFnorm>32 nU、LF/HF<1.5是衰弱的危险因素( OR=2.401、2.773,均 P<0.05)。 结论:老年衰弱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调节失衡,应关注老年衰弱患者的HR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率变异性与帕金森病病情进展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帕金森病(PD)病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PD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Hoehn-Yahr(H&Y)分期将PD患者分为3个亚组:早期组(H&Y分期 < 2),中期组(2 ≤ H&Y < 3),晚期组(H&Y ≥ 3)。另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6例为对照组。分别对各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HRV的参数分析,并采用Spearman检验对HRV各参数与病程、H&Y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组24 h全部窦性心律RR间期的标准值(SDNN)(94.76±21.65)、24 h内全部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23.41±8.67)、24 h内RR间期差值 > 50 ms的连续正常的RR间期数所占百分数(PNN50%)(3.50±4.32)、高频成分(HF)(96.57±53.84)、低频成分(LF)(124.92±82.4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5.65±13.31)、(32.48±8.08)、(5.61±5.25)、(109.11±39.51)、(143.95±72.77)]( Z=-6.17、-6.22、-3.90、-2.14、-2.53,均 P < 0.05);早期、中期、晚期三组患者患病时间、H&Y分期、LED水平呈上升趋势(均 P < 0.05);晚期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较早期升高( P < 0.05),早中期、中晚期之间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与早期PD组SDNN(110.61±18.53)、LF(192.02±95.98)比较,中期的PD组SDNN(91.97±15.23)、LF(113.29±56.71)均显著降低( t=4.18、3.55,均 P < 0.01);晚期的PD组SDNN(80.90±21.03)、LF(68.10±44.86)较早中期均降低( t=4.88、2.23、5.54、3.26,均 P < 0.05)。PD组早期、中期、晚期三组间RMSSD、PNN50%、H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SDNN、LF与PD组病程均呈负相关( r=-0.36、-0.37,均 P < 0.05),与H&Y分期呈负相关( r=-0.46、-0.49,均 P < 0.05)。 结论:PD患者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与PD的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PIMSRA治疗的轻度室间隔肥厚(最大左室壁厚度15~19 mm)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5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等;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左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反流、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等,监测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术后心律失常。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IMSRA治疗,术中及围术期内无死亡、出血和卒中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无左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所有患者均无需永久起搏器植入。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前间隔厚度、后间隔厚度、最大左室壁厚度减小(均 P<0.001);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宽(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静息和激发左室流出道压差显著降低(均 P<0.001);二尖瓣反流量减少,SAM征分级降低(均 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左心房内径减小(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房容积指数减小(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的比值(E/e′)减小(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HA 2DS 2-VASC评分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HA 2DS 2-VASC评分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联。 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于邢台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因阵发性房颤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根据术前CHA 2DS 2-VASC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分组(≥3分)和低分组(<3分)。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行环肺静脉隔离,术前合并心房扑动者同时进行三尖瓣峡部隔离。于术后3、6个月和1年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有无房颤复发。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150例,年龄(64.0±3.6)岁,男性90例(60%),其中低分组60例、高分组90例。两组患者间男性占比,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占比,合并心房扑动者占比,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分组患者房颤最长持续时间为(26.0±6.1)h,长于低分组的(10.0±2.1)h( P<0.05)。随访期间高分组房颤复发者占比高于低分组[15例(16.7%)比5例(8.3%), P=0.04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颤最长持续时间>24 h、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HR=3.84,95% CI:1.87~7.89, P=0.02)。 结论: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4 h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肌肌钙蛋白Ⅰ评价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评价胸部肿瘤放疗治疗诱发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2018年间接受放疗±化疗的胸部肿瘤患者128例,分别于放疗前、放疗30Gy、放疗50Gy、放疗结束、放疗结束3个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24h动态心电图检查、cTnI、心脏彩超。比较24h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cTnI、心脏彩超、24h动态心电图联合cTnI对RIHD检出率。比较血糖高低、合并高血压病及冠心病、联合化疗、照射剂量及心脏受照面积大小等因素与RIHD发生的关系。结果:放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测异常结果相近( P均>0.05),而在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方面均高于常规心电图( P均<0.05)。24h动态心电图联合cTnI与单纯24h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cTnI、心脏彩超比较检出率均高于任一方式( P均<0.05)。放疗后RIHD率高于放疗前( P均<0.05);放化疗者心脏损伤率明显高于单药顺铂化疗、单纯放疗组,以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为甚(发生率45%, P均<0.05)。单纯放疗与放疗+顺铂化疗的相近( P均>0.05)。放疗后比放疗前RIHD分级增加31.2%( P均<0.05)。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放疗合并化疗,心脏D mean、V 40 Gy是1-4级RIHD发生的影响因素( P均<0.05)。 结论:24h动态心电图联合cTnI评价胸部肿瘤放疗诱发RIHD检出率高,并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