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苦忍耐度量表的汉化修订及其适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痛苦忍耐度量表(distress tolerance scale,DTS)进行汉化修订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应用,评价其测量学性能并进行跨文化比较。方法:采用DTS、9条目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和D型人格量表(type D personality scale-14,DS14)对1 12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另外选取443名大学生间隔3周后进行的前后施测。采用SPSS 26.0和AMOS 20.0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1)汉化修订后痛苦忍耐度量表共13个条目(distress tolerance scale-13,DTS-13),各条目区分度良好,鉴别指数均在0.4以上( r=0.402~0.760,均 P<0.001)。(2)DTS-13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包含痛苦忍受、痛苦关注、痛苦评价、痛苦调节4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度良好( χ2/ df=4.751,RMR=0.042,RMSEA=0.058,GFI=0.963,AGFI=0.941,NFI=0.958,CFI=0.966)。(3)DTS-13与D型人格中的消极情感的校标相关为-0.509,与抑郁和焦虑的校标相关分别为-0.392和-0.403。(4)DTS-13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5,分半信度为0.846,重测信度为0.788,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7~0.782;重测信度为0.548~0.923。(5)中国大学生痛苦忍耐度为(3.20±0.71)分,低于美国青年( t=-4.977, P<0.001)和西班牙大学生( t=-13.024, P<0.001)。男生的痛苦忍耐度高于女生( t=3.317, P<0.001)。 结论:修订后DTS-13保留了四因子结构,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性能,适用于评价个体体验和承受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可用于跨文化比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倾向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大学生人格五因素、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倾向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陕西省西安市分别选取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以及文科类院校各一所,共调查885名大学生,使用大五人格问卷(big fiv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生活事件问卷(life event questionnaire)、青少年自杀倾向问卷(scale of adolescents' suicide tendency)进行调查,采用层级回归的方法检验人格五因素和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倾向的影响。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性别和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倾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β=-0.03, t=-0.96, P>0.05),人格五因素中的责任心( β=-0.12, t=-4.06, P<0.01)、神经质( β=0.24, t=7.54, P<0.01)、宜人性( β=-0.15, t=-3.65, P<0.01)、外向性( β=-0.27, t=-8.56, P<0.01)、开放性( β=-0.12, t=-3.38, P<0.01)对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倾向关系调节作用显著。高责任心、高宜人性、高外向性和高开放性对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倾向的关系具有保护作用,高神经质是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关系的危险调节因素。 结论:大学生人格五因素与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倾向关系密切,人格五因素对生活事件和自杀倾向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自我效能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便利选取33所普通高校185名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职业自我效能量表、主动性人格量表和大学生生涯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自我效能得分为(92.78 ± 13.2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理工作成就感、主动性人格及获得建议支持的程度为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 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40.2%。 结论: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校及医院等培养单位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高质量的临床轮转基地,鼓励研究生积极探索职业发展途径,并提供充分的建议支持,以提高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自我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学生自我控制、反刍思维在神经质与失眠之间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反刍思维在神经质与失眠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使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极简版、失眠严重程度指数、反刍思维量表及自我控制量表,对四川省某高校的7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失眠检出率36.6%;神经质[(9.63±3.41)分]、反刍思维[(22.27±5.44)分]、失眠严重程度指数[(6.61±4.28)分]呈两两正相关( r=0.281~0.389, P<0.01),与自我控制总分[(60.71±9.41)分]呈负相关( r=-0.453~-0.194, P<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神经质可直接影响失眠,也可分别通过反刍思维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失眠。 结论:大学生自我控制、反刍思维在神经质与失眠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格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风险心理状态间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与风险心理状态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prodromal questionnaire,PQ-16)、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8 37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 23.0和AMOS 24.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量表总分[(31.16±0.58)分]、EPQ神经质[(58.20±0.36)分]和精神质[(53.07±0.29)分]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无风险心理状态组[(15.19±0.15)分,(41.59±0.13)分,(47.71±0.08)分, t=26.611,42.270,17.286;均 P<0.01],而EPQ内外向因子分显著低于无风险心理状态组[(49.83±0.42)分,(55.88±0.13)分, t=-13.634; P<0.01]。风险心理状态组和无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均呈正相关( r=0.290,0.334;均 P<0.01),风险心理状态得分、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人格神经质、精神质得分均呈正相关( r=0.139~0.469;均 P<0.01)。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得分与人格内外向得分负相关( r=-0.070; P<0.01),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人格内外向得分不相关,而无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得分、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人格内外向得分均呈负相关( r=-0.177,-0.080;均 P<0.01)。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风险心理状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无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风险心理状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1.43%。 结论:负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引发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还可以通过内向倾向、不稳定情绪的中介作用间接引发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黑暗人格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黑暗人格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黑暗人格三联征量表和自杀意念问卷对广西、四川、河南、贵州和重庆五省市6所高校的2 99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PROCESS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的检出率为29.32%,男生及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儿童期心理虐待检出率(33.38%,34.60%)分别显著高于女生和无留守经历的学生(25.65%,25.98%)(χ 2=21.53,25.47;均 P<0.01)。儿童期心理虐待、黑暗人格和自杀意念间两两显著正相关( r=0.32~0.41;均 P<0.01)。黑暗人格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自杀意念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0.08,95% CI=0.06~0.10)。对黑暗人格三维度进行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均显著(效应值=0.05,95% CI=0.02~0.07;效应值=0.07,95% CI=0.04~0.10),而自恋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效应值=-0.01,95% CI=-0.01~0.01)。 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还通过黑暗人格间接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学生抑郁情绪躯体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情绪躯体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制订可操作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黑龙江省2所高校内的29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抑郁情绪躯体化问卷、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简化版和D型人格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297名大学生抑郁情绪躯体化问卷总分为(28.49±8.07)分,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简化版总分为(21.98±2.73)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情绪躯体化的影响因素为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及是否为D型人格( P<0.05)。 结论:大学教育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积极性,以减少其抑郁躯体化症状等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专业本科新生2010~2019年人格特质的变迁及其性别差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010~2019年某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本科新生人格的变迁趋势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和独立样本 t检验,探讨2010~2019年间17 395名医学专业本科新生在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上得分的变迁趋势和性别差异。 结果:(1)医学专业本科新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和自律性上随年份降低( β=-0.93、-0.64、-0.85、-0.48、-0.80、-0.65、-0.92、-0.91,均 P<0.01),而在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和紧张性上随年份上升( β=0.72、0.88、0.81、0.65、0.86、0.95、0.90、0.88,均 P<0.01),不同性别新生在各人格特质上降低和上升的变迁趋势一致。(2)女性医学专业本科新生在乐群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人格特质上高于男性( t=22.51、18.15、21.15、5.89、12.35、5.46,均 P<0.01),而在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性人格特质上低于男性( t=-18.25、-16.54、-9.75、-5.05、-9.97,均 P<0.01)。 结论:医学专业本科新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和自律性上随年份降低,在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和紧张性上随年份上升,男、女性新生各人格特质的变迁趋势与总体一致,并在多数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2"助理全科医师项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研"3+2"助理全科医师项目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从2017年2月起,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对首都医科大学2017级~2019级"3+2"项目新入学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Ⅰ类)的学生占比15.5%(58/375),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Ⅱ类)的学生占比22.1%(83/375),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Ⅲ类)的学生占比62.4%(234/375)。男生UPI评分为3.00(1.00,9.00)分,女生4.00(1.00,10.75)分;2017级学生UPI评分为4.00(1.00,12.50)分,2018级4.00(1.00,10.00)分,2019级3.00(1.00,8.00)分;各区县学生评分分别为大兴7.50(2.00,19.25)分,平谷3.00(1.00,10.00)分,通州6.00(1.00,11.00)分,门头沟2.00(1.00,4.00)分,怀柔9.00(3.00,13.00)分,密云4.00(1.00,11.50)分,延庆3.00(1.25,8.25)分,昌平4.00(1.00,10.25)分,顺义3.00(1.00,8.00)分,房山2.00(1.00,7.00)分。不同性别、年级、区县学生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大部分"3+2"项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不同性别、年级、区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近。应当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其搭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开展特色心理疏导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敌意认知和愤怒情绪在黑暗人格与大学生网络欺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考察敌意认知和愤怒情绪在黑暗人格与大学生网络欺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2022年5—7月,选用黑暗人格三联征量表、网络欺负量表修订版的网络欺负分量表、攻击性问卷中的敌意认知分问卷和愤怒情绪分问卷对4所高校共1 31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6.0和SPSS宏程序PROCESS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等。结果:大学生在过去6个月中的网络欺负检出率为20.29%(267/1 316)。黑暗人格[(34.80±12.11)分]、敌意认知[(21.65±7.25)分]、愤怒情绪[(17.58±5.44)分]和网络欺负[(15.19±3.98)分]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r=0.16~0.59,均 P<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黑暗人格通过两条路径对大学生网络欺负产生间接影响,一是愤怒情绪的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29 (95% CI=0.017~0.044),二是敌意认知和愤怒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37 (95% CI=0.023~0.055)。 结论:黑暗人格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欺负,还通过愤怒情绪的中介,以及敌意认知和愤怒情绪的链式中介间接作用于大学生网络欺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