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石化厂488名工人噪声所致听力损失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某石化厂噪声所致工人听力损失的风险水平。方法:于2020年10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某石化厂488名噪声作业男性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SO 1999:2013《声学 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评估》评估工人目前和未来噪声所致听力的发生风险,采用护听器适合性检验测试工人佩戴护听器的个人声衰减值(PAR),对比不同听力结果工人的风险评估结果、适合性检验结果。结果:该石化厂男性工人平均噪声暴露等效声级为86.7 dB(A),工人PAR的中位数为16(4,23)dB,不同听力结果工人的年龄和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噪声强度和PA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SO1999:2013方法的风险结果显示,工人目前高频听力损失的发生风险均为可忽略风险和可接受风险,噪声聋的发生风险为可忽略风险者452人(92.7%),中等风险者27人(5.5%),高风险者9人(1.8%)。暴露在噪声强度为>94~97 dB和>97 dB的工人未来5~15年发生噪声所致高频听力损失的风险为中等风险及以上。暴露在91~94 dB噪声强度下的工人未来5~15年发生噪声所致噪声聋的风险均在中等风险及以上。 结论:该石化厂工人未来5~15年发生噪声所致听力损失的风险较高,需要加强噪声防控措施。ISO1999:2013方法可能会低估工人发生听力损失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辽宁省某石化企业职工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石化企业职工抑郁的影响因素,探讨职业应激和职业环境与抑郁的关系,为提高石化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防治抑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3月抽取辽宁省某石化企业1 888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 888份,有效问卷1 521份,有效回收率为80.56%。调查石化企业职工的一般情况,并分别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和《感知的工作环境量表》(PWE)评价职工的抑郁、职业应激和职业环境。采用构成比描述不同人口学特征、工作情况以及生活方式石化企业职工的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t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职工抑郁倾向得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石化企业职工职业应激和职业环境与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抑郁的影响因素。 结果:石化企业职工抑郁倾向得分为(18.94±9.21)分。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9.8%(909/1 521)。其中<35岁年龄组、单身/寡居和月收入≤4 000元的职工表现出高抑郁倾向得分,普通工人、炼油工、夜班和非固定班以及缺乏体育锻炼、睡眠质量低的职工抑郁倾向得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职业应激的外在付出和内在投入维度以及职业环境的恶劣程度与抑郁均呈正相关( r=0.254、0.242、0.274, P<0.01),回报维度与抑郁呈负相关( r=-0.348, P<0.01)。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应激和职业环境对抑郁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解释变异量分别为18.4%、12.1%。 结论:石化企业职工抑郁倾向水平较高,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生活方式和职业应激因素及职业环境因素均是抑郁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行业护听器防护效果验证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国内不同行业的工人使用护听器的降噪效果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石化厂、纺织厂、零部件制造厂1 197名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利用护听器适合性检验系统测试工人佩戴日常使用的护听器的降噪效果[个人声衰减值水平(PAR)],比较3家企业工人的PAR,对于未达到企业要求降噪效果的工人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重复性测试,比较干预前后工人的PAR的变化情况。两组或多组基线PAR的比较用曼惠特尼检验,基线PAR与干预后PAR的比较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和检验,两组或多组定性资料的比较用χ 2检验。 结果:所有工人的基线PAR的中位数为15 dB,男性、年龄<30岁,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工龄5~15年,使用护听器5~15年者的PAR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家企业工人的基线PAR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75.06, P<0.01)。未通过基线受试者的PAR的中位数经干预后从3dB提升至21 dB( Z=-27.92, P<0.01)。 结论:部分工人佩戴护听器并未达到要求的PAR,低PAR可能与不正确的佩戴方式和不正确护听器选型有关,护听器适合性检验系统作为一项检测、培训和帮助选型的工具对于工人听力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石油化工企业工人职业性噪声接触与听力损失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了解石油化工企业工人职业性噪声接触与听力损失情况.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4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2 052名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检测其相应岗位的噪声接触水平,对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结果 企业工作场所各岗位噪声接触水平为83.2~86.7 dB(A);61.1%的岗位累积噪声暴露量(CNE)>95.0 dB(A)·年.研究对象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2.6%(259/2 052),语频听力损失率为5.5%(112/2 052).CNE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2.0、3.0、4.0、6.0 kHz频率和高频下,研究对象听力损失检出率均随CNE增加而逐渐升高(P值均<0.05).结论 石油化工企业的噪声危害较为严重,长时间职业性噪声接触可增加工人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应加强噪声治理和听力保护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石化工人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石化工人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石化工人身心健康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2021年6-7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海南省4家石化企业一线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工作要求-自主性模式(job demand control model,JDC)的工作内容问卷、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ERI)和职业倦怠通用量表进行现况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434名石化工人,JDC和ERI模式职业紧张检出率分别为51.2%和68.4%,职业倦怠检出率为32.3%.存在ERI模式职业紧张组石化工人职业倦怠综合得分高于非职业紧张组(P<0.05);ERI模式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关系(P<0.05);性别、学历、饮酒和ERI模式职业紧张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石化工人存在一定的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且随着付出-回报失衡程度的增加导致职业倦怠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关联规则方法在某石化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测试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关联规则方法探索石化企业员工常见心理异常症状的发生规律.方法 于2014年7至9月,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对某石化公司全体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SCL-90量表数据结果以及不同性别、年龄和民族石化工人的心理异常症状发生规律.结果 共收集该石化企业有效问卷8 248份,SCL-90量表测试阳性石化工人共1 623人(19.68%);其中,567人(34.94%)1项因子阳性,1 056人(65.06%)2项及以上因子阳性;共发现7条强关联规则,所有规则均包含强迫症状和抑郁;男性({强迫症状,焦虑}=>{抑郁})、女性({躯体化,抑郁}=>{强迫症状})各有特有的关联规则;中年龄组(35 ~44岁)和少数民族特有的关联规则数量分别17条和5条.结论 该石化企业员工存在SCL-90多因子共阳性的现象;35~44岁以及少数民族员工各种心理症状的组合较丰富,采取心理健康干预时应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石化企业长期低浓度苯接触工人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选择某大型石化企业苯作业车间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以307名接苯工人为接触组,非接苯的314名工人为对照组.作业场所的苯浓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接触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率随工龄的增加有上升趋势,其中白细胞计数的降低趋势明显(x2=4.105,P<0.05),存在时间-效应关系.提示白细胞计数是监测苯对人体早期职业健康损害作用的敏感指标,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低浓度苯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持续改进防护设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某石化企业10327名加油站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加油站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为改善该人群职业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石化公司10 327名加油站作业工人进行在岗职业健康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 对10 327名研究对象的体检结果进行汇总,结果显示,心电图异常、腹部B超异常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29.31%、42.21%,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升高检出率分别为12.03%、43.73%,其他项目异常检出率相对较少.不同年龄组加油站职工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脂升高、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尿常规异常、腹部B超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接触汽油和苯系物对加油站员工产生健康损害,石化企业应重视员工职业健康监护,维护员工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期职业性噪声暴露与外周血细胞端粒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长期职业性噪声暴露与外周血细胞端粒相对长度(relative telomere length,RTL)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某石化企业工龄≥4a且个体噪声暴露40 h等效声级(LEx.周)≥80 dB(A)的52名男性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暴露组,(LEx.周)<80 dB(A)的50名男性工人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获得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职业史和血常规检测结果,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研究对象的RTL,采用广义线形回归法分析职业暴露噪声强度与RTL的相关性.结果 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工人除年龄和工龄外,在吸烟、饮酒人数、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常规以及苯系物累积暴露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工人RTL的检测值呈偏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分别为暴露组1.31(1.16,1.55)和对照组1.34(1.22,1.63),经广义线性多元回归法校正影响因素后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LEx.周)是否大于85 dB(A)将暴露组进一步分组后发现,(LEx.周)≥85 dB(A)组工人RTL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RTL随职业噪声暴露强度增加而减少(P<0.05).结论 长期职业噪声暴露可能影响外周血细胞RT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甲醛对从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学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甲醛(FA)是一种诱变剂,同时也是一种人类的可疑致癌剂。在多种体外诱变试验中都得到了阳性结果,在啮齿动物中,FA可以引起鼻腔部和鼻咽部癌。对上海石化总厂生产过程中接触FA的21名男性工人进行了染色体分析,14名非生产工人作为对照。FA生产环境中的空气浓度年平均为2.51mg/m 3。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CE没有显著改变,而染色体的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畸变类型包括单体型和染色体型两种,主要是单体断裂、无着丝点断片、双着丝点和非整倍体。证明FA是一种染色体断裂剂。 我国1979年颁发的FA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3mg/m 3对长期职业接触FA的人群而言,仍是不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