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阔筋膜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应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12例头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5~74岁,均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肿瘤切除后硬脑膜缺损。本组患者肿瘤切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2 cm×10 cm~24 cm×21 cm,硬脑膜缺损面积为7 cm×6 cm~16 cm×14 cm;皮瓣面积为14 cm×12 cm~27 cm×24 cm,阔筋膜面积为8 cm×7 cm~17 cm×15 cm。将颞浅动脉及颞中静脉与皮瓣供血血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第1肌皮穿支及其伴行静脉分别端端吻合。供瓣区取自体躯干中厚皮移植修复并打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皮瓣和皮片存活情况;定期随访,行头颅磁共振成像,观察颅内肿瘤是否复发和硬脑膜完整性,另观察皮瓣的外形、供瓣区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皮瓣和皮片均存活良好。10例患者皮瓣缝合边缘愈合;2例患者皮瓣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本组患者随访10~36个月,3例患者术后颅内肿瘤复发,均为肿瘤累及硬脑膜矢状窦区患者,再次切除肿瘤;所有患者硬脑膜完整,皮瓣外形较佳,供瓣区切取后未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论: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能较好修复因鳞状细胞癌侵犯切除头皮及硬脑膜形成的缺损,并为颅骨重建提供有利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麻醉的优化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烟雾病血运重建术患者154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77):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GN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5~1.0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和依托咪酯0.2~0.3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GN组以0.5%罗哌卡因行术侧头皮神经阻滞(眶上神经阻滞、滑车上神经阻滞各2 ml,耳颞神经阻滞、枕大神经阻滞、枕小神经阻滞各3 ml),G组局部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吸入七氟烷,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0.10 μg·kg -1·min -1和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 -1·h -1维持麻醉。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结果:与G组比较,GN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各时点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用于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可提高围术期镇痛效果,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 唑丙酸受体抗体脑炎3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 唑丙酸受体(AMPAR)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诊治的3例抗AMPAR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例抗AMPAR抗体脑炎(年龄12~70岁)均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包括认知减退、性格改变及少见的头痛、运动障碍,其中例1肺部占位性病变经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血清及脑脊液抗AMPAR抗体、抗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组盒蛋白1抗体阳性,激素联合肿瘤化学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无临床复发;例2责任病灶位于双侧额颞叶、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同时合并低颅压综合征典型影像学特征,血清抗AMPAR抗体阳性,激素治疗后症状部分改善;例3颅内病灶位于脑桥及右侧小脑中脚,伴显著小脑萎缩,脊髓磁共振成像提示颈 2~胸 10水平脊髓病变,血清及脑脊液抗AMPAR抗体阳性,激素联合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 结论:抗AMPAR抗体脑炎临床表现异质性高,除边缘系统外,尚可波及脑干、脊髓,出现脑萎缩;存在多重抗神经元抗体尤其是抗神经元细胞内抗原抗体时需密切监测肿瘤;免疫治疗有效,肿瘤叠加多重抗体时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放射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放射性视神经病变(RION)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0年至2021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RION患者43例6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3例36只眼;女性20例33只眼。放射治疗(以下简称为放疗)时年龄(49.54±13.14)岁。放疗实体病灶中心剂量(59.83±14.12)Gy。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为化疗)16例。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46只眼;视野检查30只眼;眼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40只眼。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2例。行高压氧治疗(HBOT)10例13只眼;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IVMP)治疗9例12只眼;HBOT联合IVMP治疗12例23只眼;仅行基础治疗12例21只眼。并据此分为HBOT组、IVMP组、HBOT联合IVMP组及对照组。观察患眼发病时、恢复时、最终的BCVA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区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ILM-RPE)层厚度变化,以及不同治疗方式BCVA最终结局。不同病程者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组RNFL、ILM-RPE层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43例患者中,单眼、双眼分别为17(39.53%,17/43)、26(60.47%,26/43)例。完成放疗至出现视力下降的时间为(36.33±30.48)个月。RION病程1周~10年,其中病程≤2个月者37只眼。亚急性视力下降41只眼。logMAR BCVA<1.0、1.0~0.3、>0.3分别为45、15、9只眼。RION病程2个月内视盘苍白、水肿分别为10(27.03%,10/37)、3(8.11%,3/37)只眼。与病程<1个月时比较,病程1个月时,视盘上方RNFL [95%可信区间( CI)2.08~66.56, P=0.038]、黄斑区外环上方ILM-RPE层(95% CI 4.37~45.39, P=0.021)厚度明显变薄;病程2个月时,黄斑中心区ILM-RPE层明显增厚(95% CI -32.95~-4.20, P=0.015);病程3~6个月时,黄斑区内环颞侧ILM-RPE层明显增厚(95% CI -42.22~-3.83, P=0.022);病程>6个月时,视盘RNFL除颞侧外均明显变薄,黄斑区平均、内环上方、外环ILM-RPE层明显变薄( P<0.05)。行MRI检查的40只眼中,受累视神经T1强化33只眼(82.50%,33/40),其中颅内段23只眼(69.70%,23/33);伴增粗和长T2信号12只眼(36.36%,12/33)。治疗后BCVA恢复17只眼(24.64%,17/69);最终BCVA提高9只眼(13.04%,9/69)。与对照组比较,HBOT组、IVMP组、HBOT联合IVMP组患眼恢复时BCVA、最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04、0.61、1.31、-1.47、-0.42、0.46, P>0.05)。 结论:RION患眼病程1个月内视盘RNFL和黄斑区ILM-RPE层同时出现结构性损伤,RNFL表现为持续变薄,ILM-RPE表现为变薄-增厚-变薄的特点;MRI可见视交叉和视神经各节段出现T1强化,强化节段通常伴增粗和长T2信号;HBOT、IVMP治疗RION无明显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涡静脉扩张模式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不同涡静脉扩张模式患眼脉络膜厚度(ChT)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23年4~10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患者80例89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4例71只眼,女性17例18只眼。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名28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名26只眼,女性1名2只眼。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BM400K BMizar行黄斑区超广角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扫描速率1 536 A扫描×1 280 B扫描,扫描范围24 mm×20 mm。设备自带软件记录颞上、鼻上、颞侧、中心凹区、鼻侧、颞下、下方、鼻下等9个分区的ChT。横断面(en-face)OCTA模式观察脉络膜中大血管层上下涡静脉解剖和功能吻合情况。依据en-face图像脉络膜中大血管层显示的涡静脉扩张差异,将CSC组患眼再分为上优势型组、对称型组、下优势型组,分别为36、35、18只眼。两组间比较采用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黄斑中心凹区及不同区域ChT均增厚,其中中心凹差异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5、5.018、2.902、4.667、7.276、3.307、3.868、4.795、2.583, P<0.05)。与对照组ChT比较,上优势型组颞下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10, P>0.05);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07、5.163、2.526、4.310、6.285、2.656、3.812、2.173, P<0.05)。对称型组中心凹区及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88、5.554、3.457、5.314、7.256、3.507、5.584、6.019、2.994, P<0.05)。下优势型组颞上、鼻上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50、1.465, P>0.05);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78、4.168、5.244、2.783、5.040、3.432、2.095, P<0.05)。 结论:En-face超广角OCTA上涡静脉扩张分布与ChT呈对应关系,CSC患眼脉络膜引流的首选途径可能是上优势型涡静脉引流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胸廓内动脉穿支并以其为蒂,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9月—202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瘢痕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6~58(31±12)岁,瘢痕面积7 cm×5 cm~14 cm×9 cm,均采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手术分2期或3期进行,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胸廓内动脉血管穿支进行评估。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术,于胸壁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400~600 mL的圆柱形扩张器,扩张3~4个月,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2~1.5倍。Ⅱ期行瘢痕切除+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术,皮瓣切取面积为9 cm×7 cm~16 cm×10 cm。将皮瓣血管蒂(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血管)与面动静脉或者颞浅动静脉进行端端吻合,供区创面直接缝合。5例患者因皮瓣蒂部臃肿在Ⅱ期术后3~6个月行Ⅲ期皮瓣修薄术。在末次手术后6个月统计皮瓣存活、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塞姆斯温斯坦单丝测验评价皮瓣感觉,将皮瓣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进行对比来评价色泽,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的疗效满意度。结果:末次手术后6个月,11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良好。1例患者皮瓣移植术后出现静脉危象,行二次血管吻合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在Ⅰ期扩张器置入术后出现血肿,清除后未影响后续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扩张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末次手术后6个月,患者皮瓣感觉:9例达到保护性感觉减弱及以上,1例保护性感觉缺失,1例仅存在深部触压觉;患者皮瓣色泽:3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非常接近,6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接近,2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有差异;患者的疗效满意度:2例非常满意,6例满意,2例一般满意,1例有点不满意。结论:对于大面积面部瘢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单一胸廓内动脉穿支作为血管蒂进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安全有效。术后患者面部皮瓣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并可恢复部分感觉,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幼儿急性脑病伴双向发作及后期弥散降低二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婴幼儿急性脑病伴双向发作及后期弥散降低(AES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AESD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AESD患儿在病程第1天出现抽搐或惊厥持续状态,脑脊液和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正常。经过镇静治疗后,抽搐缓解,神志清醒,精神状态良好。但病程第6天,2例患儿再次出现抽搐。颅脑核磁共振显示额顶颞枕叶/额叶皮层下白质高信号,呈“亮树征”。其中1例患儿颅脑波谱分析显示双侧额叶异常信号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谷氨酸升高,乳酸峰可疑升高;脑灌注(动脉自旋标记)显示双侧额叶灌注减少,左侧较右侧范围更广泛。2例患儿均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维生素B族、左卡尼汀和抗惊厥等对症治疗。其中1例患儿遗留肌张力和姿势异常,另1例患儿未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AESD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后遗症发生率较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助于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视网膜血管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31岁,因双眼视力下降到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就诊。否认全身疾病及家族遗传疾病。眼科检查:双眼矫正视力0.5。眼底检查可见视盘边界欠清,颜色淡红,视网膜血管纡曲扩张。采用200TX欧堡超广角荧光造影仪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双眼早期动静脉充盈尚可,视盘毛细血管扩张;中晚期视盘强荧光,视网膜静脉纡曲呈节段样扩张,管壁着染,颞侧及鼻侧周边视网膜部分末梢血管周围斑片状荧光素渗漏;黄斑暗区存在,拱环完整,未见明显荧光素渗漏(图1)。诊断:双眼视网膜血管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颞骨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39例随访时间超过3年、资料完整的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12~71岁,中位年龄37岁,总结分析其病变分型、手术方式、面听神经功能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患者中先天性岩部胆脂瘤5例,获得性岩部胆脂瘤34例。常见临床症状分别为听力下降(100%,39/39)、耳溢液/流脓(89.7%,35/39)以及面神经麻痹(46.2%,18/39)。按Sanna分型,迷路上型岩部胆脂瘤14例,其中3例采用耳蜗径路、6例采用耳囊径路、5例采用迷路径路;迷路下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8例采用岩骨次全切、1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采用迷路径路;广泛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7例采用耳蜗径路、3例采用耳囊径路;迷路下-岩尖型岩部胆脂瘤5例,其中2例采用耳蜗径路、2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行耳内镜辅助颞下窝B型径路。面神经受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泛型(6/10)、迷路上型(8/14)、迷路下-岩尖型(2/5)、迷路下型(2/10)。19例术中涉及面神经手术操作,3例行面神经全程减压,4例行面神经改道吻合,4例行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1例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面神经移位者7例。18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受累,术后14例面神经功能得以改善,术后面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7.8%(14/18)。手术多采用颞侧入路,骨导听力保存率为50.0%(14/28)。术中5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肌肉填塞并封腔处理;2例因病变粘在乙状窦和颈静脉球表面较难剥离,术中予以填塞并结扎乙状窦。术后2例患者出现面肌联动。术后随访40~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颞骨岩部胆脂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应根据病变类型及面听神经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保护重要神经和血管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ood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7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周,于2019年11月11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近1年来有反复肺部感染和贫血,曾于外院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抗感染及输血治疗,但是情况无明显好转。2005年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史。否认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史。否认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均为1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可见尘状及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丁达尔征(+),前房细胞(++);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中度混浊、细胞(+),视盘颜色偏淡;后极部及鼻侧视网膜呈灰白色,血管管径细,动脉闭塞,视网膜下方及颞侧可见颗粒状坏死灶,累及黄斑区( 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延迟,视盘下方大片视网膜荧光着染,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视盘鼻侧视网膜弥漫性透见荧光夹杂弱荧光斑点;晚期部分视网膜血管及微血管荧光素渗漏,累及黄斑( 图1B)。右眼眼底及FF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膈占位,性质待定( 图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7 g/L(正常值:110~150 g/L),红细胞计数2.22×10 12个/L(正常值:3.5~5.0×10 12个/L),血清铁蛋白1 413 ng/ml(正常值:80~400 μg/L)。免疫学检查:B细胞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前房穿刺抽取房水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巨细胞病毒(CMV)含量35.8拷贝/ml。诊断:左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2 mg,2次/周,连续1个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50 mg,2次/d;局部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和0.5%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