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多孔钛与钛合金及多孔钽骨科植入物的性能比较及应用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3D打印技术制备复杂形态骨科金属植入物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而钛及钛合金是目前3D打印金属植入物最常用的原材料。3D打印多孔钛及钛合金假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高比强度、低弹性模量的特点,相关临床试验证明其支撑可靠,骨修复效果良好。钽金属具有与钛金属类似的理化性质,相关研究显示其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近年来,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多孔钽金属假体也越来越被关注,但现有相关研究仍有限。本文通过对既往国内外关于多孔钛和多孔钽的研究报道进行回顾,从制造工艺、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表面改性、骨整合效应和临床应用及钛合金方面对两类多孔金属的性能进行比较,同时展望了多孔钛和多孔钽相关骨科个性化置入产品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茶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及其包合物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 HP-β-CD)为包合材料,优化茶树油包合物制备工艺,并对其药剂学性能进行考察。方法:以茶树油HP-β-CD包合物的产率、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茶树油HP-β-CD的制备工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别,考察茶树油HP-β-CD的稳定性。结果:茶树油HP-β-CD制备的最佳工艺为:茶树油∶HP-β-CD=1∶10 (ml∶g),包合温度为40 ℃,包合时间1 h。茶树油载药量为(9.25±3.25)%。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结果显示,制成包合物后茶树油特征峰消失,表明茶树油和HP-β-CD确已形成包合物。包合物80 ℃水浴8 h后,茶树油保留率为40%,为未包合茶树油保留率的4.32倍,表明茶树油HP-β-CD稳定性良好。结论:以HP-β-CD为骨架材料,制备的茶树油包合物包合率高、稳定性良好,在药品及化妆品制剂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三维复合骨修复支架的制备工艺及其生物学性能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珊瑚羟基磷灰石纳米氧化锌(PLGA/CHA/n-ZnO)新型骨修复支架的工艺参数,并研究其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PLGA与CHA/n-ZnO粉末按4∶1质量比混合,通过生物挤出3D打印技术制备PLGA/CHA/n-ZnO复合骨修复支架,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SEM)、电子万能试验机、压汞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对支架样件的相关理化性能进行检测分析,并通过体外细胞黏附实验观察PDLSC在支架表面黏附情况与生长状态。结果:成功制备出3种不同形态PLGA/CHA/n-ZnO三维复合骨修复支架。X射线衍射仪检测支架可见碳酸钙、羟基磷灰石与氧化锌吸收峰;SEM观察支架表面粗糙,可见不同尺寸孔径结构;电子万能试验机分析计算得出支架压缩强度为(12.31 ± 4.80)MPa,弹性模量为(31.18 ± 12.30)MPa;压汞仪测得支架孔径分布为5 nm ~ 350 μm;静态接触角测量仪测试得出支架接触角为(75.73 ± 5.54)°;体外实验可见PDLSC黏附于支架表面,生长状态良好。结论:本研究为PLGA/CHA/n-ZnO三维复合骨修复支架负载PDLSC新型组织工程骨的研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温敏型盐酸青藤碱贮库式微针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利用气泡微针技术及温敏型材料设计制备温敏型贮库式微针,探讨解决微针在中药外用制剂存在"载药量低"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首先,以盐酸青藤碱为模型药物,将药物与温敏型材料N-异丙基丙烯酰胺浇筑入由壳聚糖形成的气泡微针空腔中,通过定位固化等工艺,制备具有针体、定位层、基底层和药物贮库4个部分功能结构的温敏型贮库式微针;其次,对所制备的微针载药量、尺寸、力学、皮肤穿刺等载药能力和机械性能进行表征;最后,分别采用Franz扩散仪和经皮微渗析技术,评估该贮库式微针的体外和在体释药行为特征.结果 所制备的温敏型贮库式微针载药量可达5.76 mg/cm2,暴露针尖呈圆锥型,高度约为650 μm,且具良好机械强度和皮肤穿刺能力;体外释放试验显示,该微针在皮肤模拟温度条件下,可较大程度地释放针体内药物,并呈扩散和骨架溶蚀的释药特征;在体经皮渗透试验显示,相较于常规外用制剂,该贮库式微针可快速且明显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结论 该研究初步表明利用温敏型材料和气泡微针技术所制备的贮库式微针能明显提高微针载药量,并仍保持微针"微创"的作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共载吲哚菁绿与苦参碱温敏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制备一种可用于肿瘤内注射的温敏水凝胶.本研究设计以吲哚菁绿(ICG)为光敏剂,泊洛沙姆F127 和F68 为凝胶基质的共载吲哚菁绿与苦参碱(MAT)的温敏水凝胶(MAT-ICG-gel),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冷溶法,以胶凝温度和胶凝时间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MAT-ICG-gel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流变学特性、光热转换性能、溶蚀性、释放度及初步稳定性等进行考察.结果:MAT-ICG-gel的最优处方组成:F127∶F68=20∶3.5,MAT∶ICG=10∶1.采用最优处方制备MAT-ICG-gel的胶凝温度为(37.3±0.2)℃,胶凝时间为(181±3.6)s,且在 7d内稳定性良好.MAT-ICG-gel 在 37℃时黏度发生骤增,并于 42℃趋于稳定.在 808 nm 激光照射下,MAT-ICG-gel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与37℃相比,MAT-ICG-gel在42℃下的溶蚀速率和释药速率均更为缓慢.结论:MAT-ICG-gel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生物可降解性以及温度依赖的药物缓释特性,可为苦参碱联合光敏剂新剂型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等离子喷涂与多孔烧结钛涂层的髋关节植入物性能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对等离子喷涂钛涂层和多孔烧结钛涂层髋关节植入物的性能进行测试,对比分析2种涂层工艺产品的性能差异.方法:选取2种涂层工艺的生物固定型股骨柄作为试验样品,利用全自动金相显微镜、材料试验机、磨耗仪分别观测2种样品基体材料的显微组织、拉伸性能及涂层耐磨性能,并通过观测2种样品涂层的体视学结构、测量涂层与基体的粘接性能评价2种涂层工艺的性能优劣.结果:等离子喷涂钛涂层髋关节植入物基体材料的显微组织更细化、均匀,抗拉强度为(1065±21)MPa,延伸率为(15±2)%,其涂层为疏松多孔的粗糙结构,孔隙分布不均,平均厚度为521 μm,平均孔隙体积百分比为37%,平均孔隙截距为135 μm,与基体的剪切强度为(39±4)MPa,拉伸强度为(47±5)MPa,经历100次磨损周期的质量损耗为48 mg;多孔烧结钛涂层髋关节植入物基体材料的显微组织晶粒粗大,抗拉强度为(879±23)MPa,延伸率为(7±2)%,其涂层表面平缓,孔隙分布均匀,平均厚度为1 167μm,平均孔隙体积百分比为41%,平均孔隙截距为240μm,与基体的剪切强度为(44±5)MPa,拉伸强度为(62±7)MPa,经历100次磨损周期的质量损耗为15 mg.结论:2种涂层工艺髋关节植入物的性能各有优劣,均满足相关行业标准的指标要求,预期能够获得优异的体内使用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纳米LDH作为藤黄酸吸附和释放载体的试验和分子对接模拟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以藤黄酸(GA)为模型药物,将GA吸附在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表面从而获得GA-LDH复合物.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GA含量,并进行方法学验证.采用共沉淀、离子交换、剥离-重组、胶束载药等方法制备GA-LDH复合物.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对载药方法、药载比和不同粒径大小的载体进行单因素考察.采用IR和XRD等对样品结构表征,考察GA-LDH的缓冲及缓释性能;采用分子对接方法计算GA与LDH之间的结合能大小.结果 确定以离子交换法、药载比为3∶5、水热合成LDH制备GA-LDH复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优化后GA-LDH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1.37%、46.29%.酸碱滴定试验发现GA-LDH具有和LDH相似的缓冲性能.体外释放试验表明,GA-LDH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释药机制为被动扩散过程.分子对接结果从理论上佐证了 GA-LDH复合物的形成.结论 该载药复合物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和缓冲性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中药抗肿瘤成分高效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熔融沉积3D打印技术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及其制剂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制备对乙酰氨基酚(APAP)片并进行质量评价,为该技术应用于对乙酰氨基酚片剂的3D打印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利用热熔挤出技术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技术制备成型片剂.筛选过程中以片剂打印的完整性及体外释放累积百分率确定辅料的用量,最后以正交设计确定最优处方及工艺参数,并对所制备片剂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最终确定最佳处方为APAP∶塑化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柠檬酸三乙酯=25∶50∶25∶10,打印温度为160℃.该片剂的6 h累计释放率约为50%,24 h内体外释放度达90%以上.结论 成功制得对乙酰氨基酚片,所得产品外表完整,层间叠加较平整,体外释放较上市对乙酰氨基酚片剂缓慢,药物活性分子在试验温度下含量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挤出搓圆法制备中药临方浓缩水丸的复合辅料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优选适于挤出搓圆法制备临方浓缩水丸的复合辅料种类和配比,并探究各辅料在临方浓缩水丸制备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该研究首先以"零辅料"临方浓缩水丸制备技术中适宜充当"辅料"的纤维料和粉性料中药为对标物料,以粉体物理性质中对软材物理性质影响较大的吸水性能和转矩流变性为依据,确定复合辅料的种类;进一步采用D-最优混料试验设计方法选出最优复合辅料的配比.为了证明最优复合辅料的通用性,选取3个出膏率分别为低、中、高的中药复方对最优配比进行验证;并以丸剂成型质量的4个参数为指标,探究各辅料对临方浓缩水丸成型的影响.优化得到的复合辅料种类及最佳配比为糊精-微晶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1∶2∶4,采用该复合辅料制备临方浓缩水丸工艺稳定,丸剂成型质量好,适用范围广.其中糊精充当稀释剂,同时会加快丸剂的出条速度;MCC主要起黏合剂的作用,增加丸条的内聚性和黏性;L-HPC作为吸水剂和崩解剂,可以吸收、容纳浓缩液的水分,同时具有强崩解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雪上一枝蒿生物碱可溶性微针制备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制备雪上一枝蒿生物碱可溶性微针.方法 离心注模法制备可溶性微针.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硫酸软骨素用量、PVP K120 用量、40%乙醇用量为影响因素,刺孔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考察形态、穿刺性能、含药量、体外透皮性能.结果 最优处方为硫酸软骨素用量 123 mg,PVP K120 用量 298 mg,40%乙醇用量 2.4 mL,刺孔率为 98.3%.可溶性微针为黄色正方形贴片,针体呈圆锥形,可刺穿铝箔和大鼠皮肤,含药量为(0.94±0.025)mg.可溶性微针组 24h内累积渗透率为 91.4%,明显高于凝胶膏剂组,渗透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雪上一枝蒿可溶性微针机械强度较好,可实现药物的有效经皮递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