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一定疗效,临床多从脑、肝与肾、心与脾或痰瘀论治,可发挥充养髓海、调理肝肾、濡养心神、健运脾胃作用。针刺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及受体、促进神经功能修复,抑制炎症因子分泌、减轻炎症反应,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以及调节脑肠轴等,发挥抗抑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UPOINT系统的袁少英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用药规律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挖掘袁少英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的用药规律,探讨CP中医证型与UPOINT系统分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袁教授治疗CP疗效肯定的中药内服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中医证型频次、UPOINT系统各分型频次、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频次,根据复杂系统熵聚类获得UPOINT系统中各分型的中医证型及中药。结果:共纳入处方123首,涉及中医证型9个,其中出现频次排名前五的是湿热瘀阻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下注证、肝郁肾虚证,其中,湿热瘀阻证患者以U分型(排尿症状)及I分型(感染症状)为主,肝郁肾虚证患者以P分型(心理症状)及N分型(神经症状)为主,气滞血瘀证患者以O分型(器官特异症状)及T分型(盆底肌疼痛)为主;涉及中药123味,使用频次排名前五为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延胡索、甘草、野葡萄根、丹参,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与补虚药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药性以寒、平多见,药味以苦、甘、辛多见。U分型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野葡萄根、蛇莓、甘草;P分型以疏肝解郁、活血补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柴胡、甘草、白芍;O分型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失笑散、延胡索、川牛膝;I分型以清热活血、利湿通淋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野葡萄根、失笑散、甘草;N分型以疏肝通络、活血补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柴胡、三棱、丹参;T分型以活血止痛、补益肝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延胡索、失笑散、丹参。结论:袁少英教授治疗CP常以"行气-活血-逐瘀"为主轴,注重调理肝脾肾三经,采用行气逐瘀止痛、清热利湿通络为主线的治法。UPOINT系统与中医证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龙雷之火及君相学说探讨慢性肾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肾心综合征(CRCS)是指原发性慢性肾脏病引发心功能衰竭.龙雷之火及君相学说作为中医经典理论,对本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龙雷之火及君相学说的认识,认为CRCS起病在肾,龙雷之火异常升腾为其启动因素,肾病及心,君相失调,脾阳渐衰,导致"肾-脾-心轴"损伤,病久阴阳两虚,以上变化均可造成瘀血阻络,促成疾病发生发展.治疗CRCS应重视潜藏龙雷,协调君相,提倡早期健运脾阳,并将活血通络贯穿始终;临证时应注重整体,平衡五脏,协调阴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轴"理论在产后风湿中的应用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产后风湿的发病涉及中医脏腑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多个方面."双轴"包括脏腑功能轴,即心肝脾肾之间的相互作用;神经内分泌轴,即下丘脑、垂体及其与靶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医脏腑功能的失调会影响气血阴阳的平衡,而神经内分泌轴的异常变化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这两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产后风湿的发病过程.本文通过阐述脏腑功能轴与神经内分泌轴与之间的相关性,探析产后风湿中医理论的现代医学内涵,以期为产后风湿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中医的"肝-髓-脑"轴理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复杂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内脏高敏感、肠道菌群失衡、肠-脑轴紊乱等.在中医理论中,IBS属于"腹痛""泄泻"范畴,其病理主要与肝、脾、肾的失调有关.中医中的"肝""髓""脑"通过肝髓相生、髓脑相通、肝脑互动形成一个互动体系,即"肝-髓-脑"轴.这一轴的异常可能导致肝失疏泄、脾虚失运、肾气亏虚,进而影响到肠-脑轴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轴的失衡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异常.现代医学研究表明,IBS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心理社会因素、肠道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肠-脑轴的互动在IBS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中医的"肝-髓-脑"轴与现代医学对IBS发病机制的研究相结合,探索从"肝-髓-脑"轴角度出发的治疗策略,可能为IBS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从"一气周流"理论论治脑鸣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脑鸣发病的核心为中气斡旋失司,脾虚湿盛;木郁金滞,风痰瘀化生是脑鸣进展的关键;肾虚水寒,寒水侮土,浊毒阻窍是脑鸣最终的发展形态.脑鸣的治疗强调健脾祛湿,复中土斡旋之枢,方用术甘苓泽汤合黄芽汤加减一以贯之;进展期宜健脾为先,以上方为基础,同时疏肝肃肺,运金木升降之轴,针对风痰瘀予疏肝清风、化痰降浊、理气行滞之法;脑鸣的终期予天魂汤加减温肾补脾,同时化痰逐瘀解毒.如此方可把握脏腑气机变化,使一气周流循环有序,脑鸣即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探讨肝-肠-菌-高血压病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学多从肝、肾、脾及气血等方面辨治,收到较好临床疗效,其现代科学内涵仍需进一步阐明.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宿主血压明显相关,又与中医肝气疏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肝-肠-菌"轴有可能成为高血压病调控的新途径.本文基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就肝-肠-菌-高血压病的相关性展开论述,以期为高血压病从肝论治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痛泻要方调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可涉及心理、社会环境因素、肠道菌群紊乱、内脏高敏感等,其中内脏高敏感是IBS-D的核心发病机制之一.中医认为IBS-D属于"腹痛""泄泻"等范畴,病位在肝、脾,病机为肝郁脾虚,治法当以疏肝健脾,代表方剂痛泻要方可通过调节内脏高敏感有效改善IBS-D患者腹痛、腹泻的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活化、维持肠-脑轴稳态、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兴奋性、优化肠道菌群结构、调控细胞自噬与凋亡、抑制炎症因子等作用实现的.痛泻要方可对内脏高敏感产生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阐述明确,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故该文将综述近年来痛泻要方调控IBS-D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机制,以期提供相关参考和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国医大师夏桂成治疗不孕症学术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从"肾主生殖"理论出发,认为不孕症总体病机为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故治法多主张补肾调冲任.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型不孕症、卵巢功能不全性不孕症、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高催乳素血症不孕症、输卵管性不孕症、免疫性不孕症等发病机理主要在于肾阴亏虚,气血阴阳失调.夏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妇科病生理特点总结出月经周期节律调节法,将女性月经周期分成7 个阶段,分别是行经期、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期、经前前半期和经前后半期,根据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确定治则及方药,还独创心-肾-子宫生殖轴理论,注重调节肝脾气机、疏畅月经来潮.另外,夏老认为,精神因素不仅直接影响排卵,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临床治疗中重视阴阳相合,提倡男女双方同治同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机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慢性虚损性肺系疾病,病因不明,证候复杂,病情常迁延不愈.从中医五脏一体观理论探析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机特点可知,该病的发生归结于五脏功能失调,以肺、脾、肾为主轴,兼顾肝、心;其发病的演变规律为肺病传脾,脾虚痰瘀,继而肺病及肾,肺肾亏虚,后期累及肝、心.痰、瘀贯穿疾病的始终,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因此,应从"五脏一体观"理论出发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整体防治,气血同调,以平为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