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茱萸丸调控p53/SLC7A11信号通路介导氧化损伤及铁死亡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旨在探讨茱萸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诱导小鼠AS模型,造模周期为12周.造模成功的50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模型组,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钙组,每组10只;C57BL/6J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灌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给予130.54、261.08、522.16 mg·kg-1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组给予10.40 mg·kg-1灌胃,每日1次,共12周.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肝脏、附睾脂肪的病理学变化,并计算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比、附睾脂肪面积、非酒精性脂肪肝活动性积分(NAS);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脂质及胶原纤维沉积,并计算主动脉红染脂质面积占比、主动脉胶原沉积面积占比;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铁离子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主动脉环氧合酶2(COX2)、铁蛋白重链1(FTH1)、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肿瘤蛋白53(p53)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主动脉p53、SLC7A1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主动脉p53、SLC7A11、GPX4、FTH1、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1(NOX1)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扩大,胶原纤维沉积增加,肝脏脂质沉积增加,脂滴变多,附睾脂肪细胞体积扩大;血清中铁离子、MDA含量升高,SOD、GSH-Px水平降低;p53、COX2蛋白表达升高;主动脉FTH1、SLC7A11、GPX4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TGS2、NOX1 mRNA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钙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胶原沉积减少,肝脏脂质沉积减少,脂滴变少,附睾脂肪细胞体积缩小;血清中铁离子、MDA含量降低,SOD、GSH-Px水平升高;p53、COX2蛋白表达降低;主动脉FTH1、SLC7A11、GPX4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TGS2、NOX1 mRNA表达降低.综上所述,茱萸丸对小鼠AS主动脉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53/SLC7A11信号通路介导的氧化损伤及抑制细胞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药熏蒸技术联合中药塌渍法治疗急性附睾炎的临床疗效与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中药熏蒸技术联合中药塌渍法治疗急性附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 2021 年 12 月至2023 年12 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附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7 例.两组均接受抗生素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联合中药塌渍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染色纯净水熏蒸加中药塌渍进行对照,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为(6.85±1.25)分、(6.79±1.38)分;附睾最大直径分别为(1.59±0.42)cm、(1.61±0.39)cm,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第3 天疼痛评分(4.45±1.87)分、(4.63±0.95)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7 天疼痛评分(1.02±0.36)分、(3.78±1.03)分,试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更低、总体治疗有效率(91.89%)也较对照组(75.6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 3 天附睾最大直径[(1.23±0.72)cm、(1.45±0.38)cm]和第7 天时附睾最大直径[(0.98±0.15)cm、(1.21±0.29)cm)],试验组较对照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 14 天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0.67±0.86)分、(0.79±1.12)分]、附睾最大直径[(0.92±0.21)cm、(0.94±0.33)cm]、总体治疗有效率(97.30%、91.89%)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熏蒸联合中药塌渍大部分在治疗后 7d即取得较好疗效,能够快速、有效缓解附睾炎患者疼痛,减轻局部肿胀,加速患者的康复,缩短治疗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组织学重建技术研究小鼠睾丸的下降过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三维(3D)组织学重建技术观察研究小鼠睾丸下降过程及其毗邻组织器官形态、位置的时序性变化。方法:取怀孕(GD)及出生后(PD)不同天数(GD15、GD17、GD19及PD3、PD7)雄性昆明小鼠肾脏平面以下整块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再使用PerkinElmer全自动切片分析系统进行镜下图像全景扫描,Photoshop软件配准、对齐,3D-doctor软件进行3D重建及分析。结果:1.附睾将睾丸包绕其中,附睾尾部与睾丸引带相连,睾丸下极与睾丸引带未见有直接连接;孕期时,小鼠附睾各部分及输精管相互堆积成团,不易于辨认,睾丸引带发生"膨大反应",出生后,附睾变大、拉长,在形态上可辨认,睾丸引带则退化成纤维索带样组织,在整个过程中,睾丸引带的体积在形态上明显小于睾丸的体积。2.双侧睾丸形态相近,位置不对称,左侧睾丸位置低于右侧,并先于右侧开始下降;孕期时,小鼠双侧睾丸从肾下极开始下降,左侧睾丸下降至膀胱下部位置,右侧睾丸下降至膀胱中部位置,出生后,左侧睾丸降至膀胱颈部以下,右侧睾丸降至膀胱颈部,最终是左侧睾丸位置低于右侧。3.附睾先于睾丸启动下降;在整个过程中,附睾尾部始终先于睾丸开始下降,附睾尾下降后拉动整个附睾下降,睾丸则沿着附睾体的下降路径进入阴囊,下降完全后,附睾尾始终位于睾丸之下。结论:小鼠睾丸的下降过程可能是睾丸引带首先牵引附睾尾部下降至内环口,附睾尾部及体部通过其形态改变不断扩张内环口及腹股沟管,并继续降入阴囊且扩大阴囊,睾丸及附睾头顺着附睾体通过扩大的内环、腹股沟管进入阴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间歇性睾丸扭转的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间歇性睾丸扭转(ITT)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以提高对ITT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9例ITT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7~13.9岁,平均11.9岁。临床表现为阴囊、睾丸疼痛,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次数平均2.4次(1~5次),每次持续1 min~3 d,其中1例伴恶心和左下腹痛。阴囊、睾丸疼痛次数4例为1次,5例反复多次,其中1例多次睾丸扭转手法复位缓解。5例急性发作期患儿,病程为4~24 h,查体均见患侧阴囊红肿伴触痛明显,提睾反射消失;超声检查提示2例睾丸无血供,1例睾丸血供减少,1例睾丸血供正常伴附睾头增大,1例睾丸血供正常伴睾丸上方精索血管扭转。4例慢性期患儿病程为5~24个月,查体见患侧阴囊较对侧松弛,睾丸位置低,提睾反射存在,其中1例伴睾丸横位,1例伴睾丸萎缩发育小;超声检查提示1例存在睾丸萎缩变小,其余3例睾丸正常。9例均行睾丸探查、双侧睾丸固定术,其中5例急性发作期患儿行急诊手术;4例慢性期患儿行择期手术。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睾丸坏死,睾丸挽救率为100%(9/9)。所有患儿均存在患侧睾丸附睾鞘膜附着异常,为钟摆畸形,其中2例伴健侧睾丸附睾钟摆畸形。所有患儿术后第1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69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均未见睾丸疼痛复发。除1例术前患侧睾丸已存在睾丸萎缩外,所有患儿睾丸均恢复良好,未见睾丸萎缩变小。结论:ITT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阴囊、睾丸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查体见睾丸横位或睾丸萎缩、发育小有助于诊断;超声检查因睾丸扭转可自行复位而表现多样。ITT一经诊断,需尽早行双侧睾丸固定术,以防阴囊、睾丸疼痛再次发作及潜在的睾丸缺血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贯叶金丝桃素和氨来呫诺联合用药抗肥胖及改善代谢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药单体贯叶金丝桃素(HPF)与氨来呫诺(AM)联合给药时,对抗肥胖及改善代谢紊乱的叠加治疗作用。方法:采用ob/ob小鼠为肥胖小鼠模型,在HPF单药(2.5 mg/kg,腹腔注射)或与AM(50 mg/kg,灌胃)联合给药4周后,监测小鼠体重、摄食,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并通过小动物核磁共振、代谢笼、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检测及HE染色等方法,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能量消耗、脂肪含量、糖代谢等的变化。Western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用以检测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结果:给药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平均体重54.07 g),HPF给药组的小鼠平均体重下降至51.33 g( P=0.042);与AM联合给药后,小鼠平均体重进一步降低至47.61 g( P=0.041),表现出明显的叠加效应。小鼠核磁共振结果显示,HPF给药后小鼠脂肪含量减少( P=0.011),表现为腹股沟白色脂肪和附睾旁白色脂肪的细胞直径都变小( P=0.014, P=0.032),产生棕色化趋势,棕色脂肪组织中白色脂肪浸润减少。然而,与HPF给药组相比,两药联合治疗并没有使白色脂肪细胞进一步变小或减少其在棕色脂肪组织的脂质积累。代谢笼实验显示,HPF处理的小鼠在光照期的氧气消耗率( P<0.001)和二氧化碳释放率( P=0.002)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HPF与AM的组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小鼠的能量消耗。此外,HPF与AM联合给药可以进一步激活白色脂肪组织中的儿茶酚胺下游cAMP-PKA信号通路。当联合用药时,肥胖小鼠的胰岛素抵抗改善,肝脏三酰甘油含量减少( P=0.049),肝脏损伤指标血清ALT水平下降( P=0.008)。 结论:HPF和AM联合用药有望成为治疗肥胖、改善代谢紊乱、缓解儿茶酚胺抵抗的有效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附睾上皮细胞通过附睾小体调节精子成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哺乳动物睾丸中产生的精子缺乏运动性,而且不具备受精能力,因此在功能上尚不成熟。附睾是男性生殖道中一段非常特别、高度盘绕折叠的小管,附睾各段通过上皮细胞分泌和吸收活动的共同协作用,实现高度区域化,保证不同区段精确的功能划分。精子在附睾近端完成功能上的成熟,在远端以静息状态储存以备射精,这一过程依赖于附睾管腔特殊的微环境。附睾管腔的微环境极为复杂,目前已证实其中含有多种无机离子、蛋白质和胞外囊泡(附睾小体)。附睾小体中包含多种蛋白和sncRNA,可直接或间接促进精子成熟。本文综述了附睾管腔微环境的特点,特别关注了附睾上皮细胞产生的附睾小体对精子成熟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65例(年龄18~75岁),放疗采用调强放疗和腔内后装放射治疗,化疗采用铂类(奈达铂40 mg/m 2或顺铂30 mg/m 2)和紫杉醇(60 mg/m 2)进行治疗,尼妥珠单抗400 mg/周。观察治疗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随访1、2年的临床疗效(每3个月评价1次)。 结果:治疗后61例患者可影像学评估,最佳疗效评价显示:肿瘤完全消退为完全缓解(CR)43例(70.5%)、部分缓解(PR)(肿瘤体积缩小≥30%)9例(14.8%)、肿瘤进展(PD)(肿瘤增大≥20%) 6例(9.8%)和肿瘤无进展(SD)3例,客观缓解率(CR+PR)为85.3%(52/61)、疾病控制率(CR+PR+SD)为95.1%(55/6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9%和79.6%。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链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HE4)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安全性评估,主要不良事件为便血、腹痛、腹泻、发热、头晕等,37例是Ⅰ~Ⅱ级。 结论: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有较好的临床2年生存率,显著降低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临床使用安全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铂类药物敏感BRCA突变卵巢癌复发患者奥拉帕利与含铂类药物方案治疗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奥拉帕利与含铂类药物方案治疗的对铂类药物敏感的BRCA突变卵巢癌复发患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细胞免疫功能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100例对铂类药物敏感的BRCA突变卵巢癌复发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奥拉帕利组(以奥拉帕利片治疗)和含铂方案组(紫杉类药物+铂类药物治疗6个周期后服用奥拉帕利片维持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2、4、6个周期后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糖类抗原(CA)125、CA199、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T细胞亚群(CD3 +细胞、CD4 +细胞比例)、CD4 +细胞与CD8 +细胞比值(CD4 +/CD8 +)]、生命质量评分及安全性。获得随访3年的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情况,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奥拉帕利组和含铂方案组患者年龄分别为(53±7)岁、(56±7)岁。两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原发肿瘤位置、病灶大小、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胚系BRCA突变、既往化疗反应患者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结束后,奥拉帕利组客观缓解率(ORR)[58.0%(29/50)比38.0%(19/50)]、疾病控制率(DCR)[80.0%(40/50)比56.0%(28/50)]均高于含铂方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2、4、6个周期血清CA125、CA199及HE4水平均逐渐降低(均 P<0.05),且治疗2、4、6个周期后奥拉帕利组这3个指标水平均低于含铂方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奥拉帕利组治疗前、治疗2、4、6个周期CD3 +细胞比例、CD4 +细胞比例及CD4 +/CD8 +均逐渐升高(均 P<0.05),而含铂方案组均逐渐降低(均 P<0.05);治疗2、4、6个周期后奥拉帕利组这3个指标均高于含铂方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2、4、6个周期后生命质量评分均逐渐升高(均 P<0.05),且治疗2、4、6个周期后奥拉帕利组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含铂方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奥拉帕利组各级恶心、疲劳和乏力、呕吐、贫血、腹泻发生率均低于含铂方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访3年,奥拉帕利组与含铂方案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奥拉帕利治疗对铂类药物敏感的BRCA突变卵巢癌复发患者效果优于含铂方案,且其提高患者T细胞水平、抑制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表达效果更强,提高生命质量,对提高治疗安全性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睾丸退化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睾丸退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小儿外科诊断为睾丸退化综合征的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入院后由两位有经验的小儿泌尿外科医生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明确未触及睾丸后完善术前准备及阴囊B型超声检查,择期行腹腔镜探查。所有患儿均为单侧隐睾,右侧3例,左侧29例;中位年龄为20.5个月,年龄的四分位数间距为(16.75,42.75)个月;均以阴囊空虚为首发临床表现,术前体格检查在腹股沟及外环口处可及鞘膜样组织5例、斜疝2例、鞘膜积液1例。术前26例完成阴囊B型超声检查,正常侧睾丸的中位体积为1.05 cm 3,四分位数间距为(0.87,1.21)cm 3;正常侧睾丸代偿性增大的患儿占69.23%(18/26)。B型超声记录并分析患儿的年龄、术前体格检查情况及B型超声检查结果、盲端侧别及位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资料。 结果:32例患儿中,27例患儿的盲端位于腹股沟管,5例位于外环口;所有患儿均未见明显睾丸样组织,均行精索盲端切除术治疗,并行病理学检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存在生精小管的患儿占12.50%(4/32),存在纤维组织增生及附睾组织的患儿占43.75%(14/32),存在精索及输精管组织的患儿占28.13%(9/32),存在钙化灶的患儿占15.63%(5/32)。术后4例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存在生精小管伴小管周围纤维血管增生、基底膜增厚且无生精活动。术中患侧睾丸的肉眼观可呈盲端、片状、"米粒"样改变,并无正常可识别的睾丸组织;这4例中的3例于术前的阴囊B型超声检查所示正常侧睾丸的代偿性增大率分别为42%、50%和67%。所有患儿术后均无切口出血及感染、阴囊血肿、睾丸扭转等并发症。经门诊或电话随诊13个月以上,复查阴囊B型超声提示正常侧睾丸未见异常。结论:儿童睾丸退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阴囊空虚,常伴正常睾丸代偿性增大,手术切除精索盲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及人附睾蛋白4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和人附睾蛋白4(HE4)检测在肺癌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住院的200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肺腺癌组80例、肺鳞状细胞癌组75例、小细胞肺癌组45例,选取同期入院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50例和健康体检者50名。所有受试者均检测Pro-GRP、NSE、CYFRA21-1、SCCA和HE4水平,比较各指标水平在不同分组受试者中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各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肺癌组血清Pro-GRP、NSE、CYFRA21-1、SCCA、HE4水平均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 均P<0.001)。肺部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Pro-GRP、NSE、CYFRA21-1、SCCA、HE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小细胞肺癌组Pro-GRP、NSE、HE4水平均高于肺腺癌组和肺鳞状细胞癌组(均 P<0.05)。肺腺癌组NSE和HE4水平高于肺鳞状细胞癌组(均 P<0.05),CYFRA21-1和SCCA水平均低于肺鳞状细胞癌组(均 P<0.05)。HE4诊断肺癌的AUC最大(0.813),HE4诊断肺腺癌的AUC最大(0.824),CYFRA21-1诊断肺鳞状细胞癌的AUC最大(0.884),NSE诊断小细胞肺癌的AUC最大(0.959)。5种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AUC为0.951,诊断肺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AUC分别为0.975和0.996,CYFRA21-1、SCCA、HE4联合检测诊断肺鳞状细胞癌的AUC为0.967。 结论:Pro-GRP、NSE、CYFRA21-1、SCCA、HE4等指标水平对肺癌及其病理类型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各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优于单一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