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流冲击法对人工气道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效果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气流冲击法对人工气道患者气囊上分泌物清除效果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Ovid,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始至2021年8月26日。纳入的研究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对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的质量评价工具,Rev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共836例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4 h气囊上滞留物吸引量、ICU住院时长、机械通气时长、气道黏膜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声门下吸引相比,气流冲击法可降低VAP发生率、增加24 h气囊上滞留物引出量,降低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长,缩短ICU住院时长。但存在部分结局指标缺乏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始研究,同时部分研究异质性较大,文献质量偏低的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微误吸的预防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微误吸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3—8月入住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气流冲击法联合间断声门下滞留物吸引(SSD),对照组采用间断SSD,比较2组24 h囊上滞留物总量、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并比较操作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24 h囊上滞留物总量、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分别为2.9%(1/34)、(19.37 ± 5.52)ml、17.6%(3/34),对照组分别为20.0%(7/35)、(14.98 ± 3.77)ml、25.7%(12/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896、7.239, t值为5.315, P<0.05或0.01)。囊上滞留物培养病原菌阳性率为54.6%(113/207)、病原菌149株,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阳性率为12.6%(26/207)、病原菌37株,2组囊上滞留物病原菌构成相似,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组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操作前后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气流冲击法联合间断SSD能有效清除气囊皱褶和集聚于囊上的滞留物,可减少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预防微误吸的发生,降低VAP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声门下滞留物吸引联合间歇经口管饲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声门下滞留物吸引联合间歇经口管饲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颅脑损伤合并气管切开且佩戴声门下吸引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持续吸引组、间歇吸引组三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间歇经口管饲法的肠内营养支持,持续吸引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持续声门下吸引抽取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每日4 h一次的间歇声门下吸引抽取气囊上滞留物,每组均治疗4周。分别比较3组患者治疗期间拔除气管套管的拔管时间及拔管率,并对比3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呼吸道黏膜破损、胃食管反流、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①间歇吸引组的气管套管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3组气管套管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持续吸引组的呼吸道黏膜破损率高于对照组和间歇吸引组,对照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高于持续吸引组和间歇吸引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3组患者胃食管反流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歇经口管饲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气管套管拔管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药制剂对口咽部细菌去定植及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研究中药制剂对重症患者口咽部细菌去定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及其致病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 年3 月至2020 年9 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采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共 140 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使用口腔洗漱液的不同分为复方氯己定组和中药制剂组,每组70 例.复方氯己定组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中药制剂组采用中药制剂.2 组均每6h间断采用不同漱液清洁患者口咽部及声门下滞留物,再通过吸引管吸除.比较2 组患者声门下滞留物的细菌学检查、机械通气时长、ICU住院时长、VAP发病率、28d死亡率、致病菌种类及其分布情况.结果:中药制剂组机械通气后声门下滞留物菌落数明显少于复方氯己定组(P<0.05),对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引起的VAP占明显优势(P<0.05);中药制剂组持续机械通气总时长低于复方氯己定组(P<0.05);2 组患者VAP发病率、ICU住院时长、28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比较,中药制剂可有效去除口咽部及声门下细菌定植,有降低VAP发病率的可能,同时具备安全、有效、舒适度高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声门下吸引配合不同冲洗液对预防VAP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配合不同冲洗液清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对预防气管切开患者发生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294例,随机分成A组99例、B组99例和C组96例.A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B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1.25%碳酸氢钠溶液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C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0.02%洗必泰溶液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比较3组患者VAP发生率、死亡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C组患者VAP发生率低于B组及A组(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B组及A组(P<0.05),B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A组(P<0.05),住院时间长于A组(P<0.05),3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02%洗必泰溶液用于声门下冲洗可以有效减少气道分泌物,降低VAP的发生率,有效改善肺功能,缩短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黏稠度滞留物声门下冲洗液容量的选择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不同黏稠度滞留物声门下冲洗液容量的选择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入住ICU行机械通气使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或插管的患者35例,按照声门下滞留物黏稠度的分级标准分为Ⅰ、Ⅱ、Ⅲ度,再根据冲洗次数不同将Ⅰ度分为A组和B组,Ⅱ度分为C组和D组,Ⅲ度分为E组和F组,通过比较每两组冲洗后滞留物残留、呛咳情况及气道黏膜损伤的例数,观察不同黏稠度滞留物所需冲洗液的安全、有效容量.结果:在呛咳及气道黏膜损伤例次上,Ⅰ度A组与B组比较、Ⅱ度C组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残留例数上,Ⅲ度E组和F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度(稀痰)滞留物冲洗容量使用(3.59±1.23)ml、Ⅱ度(中度黏痰)(4.98±1.78)ml、Ⅲ度滞留物(7.74±1.65)ml,是达到最大吸净度,而安全、有效的容量选择,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舒适度,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建咳嗽峰流速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通过医用文丘里装置建立的咳嗽峰流速,其形成高速冲击气流对气囊上滞留物清除的效果研究.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入住同济医院ICU的气管插管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已建立带有声门下吸引功能的气管导管,其中观察组通过将4 L/min氧气连接到文丘里空氧混合阀上,出来高速气流经过加温、加湿后连接到声门下吸引导管入口,利用高速气流冲击原理来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而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声门下吸引技术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患者在操作前后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心率、刺激性咳嗽、粘膜损伤、痰痂、吸引管堵塞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建咳嗽峰流速不仅可以有效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而且该操作对患者心率影响小、不良反应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收机械通气治疗 48 h 后或拔管 48 h 内发生的肺部感染[1] . 目前 VAP 在国内外的发病率 、病死率均较高 ,有国外报道显示 ,VAP 发病率为 6% ~ 52% ,病死率为 14% ~ 50% . 在我国 ,VAP 发病率为 4 .7% ~55 .8% ,病死率为 19 .4% ~ 51 .6% [2] . VAP 的发生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痛苦 ,因此 ,VAP 的预防至关重要 . 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又称气囊上滞留物引流 ,是指通过应用附带于气管导管壁内的引流管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持续或间断负压引流的操作技术[3 ]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气道内痰液与声门下滞留物黏稠度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人工气道内痰液和声门下滞留物黏稠度,为选择声门下吸引压力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痰液标本和声门下滞留物标本.其中:痰液标本黏稠度分为Ⅰ度、Ⅱ度、Ⅲ度,滞留物标本黏稠度分为水样、黏稠样和凝胶样.比较痰液标本和滞留物标本的Ca2+含量、pH值和分泌物流变学的实验结果 .结果 Ⅰ度、Ⅱ度、Ⅲ度痰液标本Ca2+含量、pH值、流变学实验结果均与相应等级(水样、黏稠样、凝胶样)声门下滞留物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黏稠度增加,无论是痰液标本还是声门下滞留物标本的Ca2+、pH值以及流变学实验结果均发生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声门下滞留物标本黏稠度低于痰液标本黏稠度.不同黏稠度标本的Ca2+、pH值以及流变学实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宜根据黏稠度选择更合适的吸引负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在我院行常规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治疗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实施持续声门下吸引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声门下滞留分泌物菌落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革兰阳性菌、非发酵菌及肠杆菌科细菌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患者实施持续声门下吸引可有效减少声门下分泌物菌落滞留,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