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神经支配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失神经支配与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室重塑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失神经支配在心脏移植早期影响患者的静息心率和对运动的反应性.因此,本文就失神经支配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失神经支配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的补充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剂量甲状腺激素对老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对老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患者应用小剂量甲状腺激素治疗后改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自2017年1月1日-2021年8月31日在某院住院年龄≥65岁,同时符合低蛋白血症、贫血和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的老年患者6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大于20大卡/公斤/体重每日的热量,蛋白质0.8 g/kg/体重每日,常规原发病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营养治疗和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25ug/d,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前白蛋白,静息心率等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二组在HB、ALB和PAL水平及甲状腺功能上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应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补充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红蛋白(112.6±13.3)g/l,前白蛋白(173.3±55.1)mg/1,FT4(1.51±0.23)g/dl均有升高,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老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左甲状腺素片可升高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且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但还需要扩大临床样本数据进一步确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血管MRI特征追踪技术评估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心室心肌应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特征追踪(cMRI-FT)技术评估长期马拉松运动对双侧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名跑龄大于2年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年龄(40.94±4.90)岁,跑龄(5.97±0.76年)]和16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年龄(41.94±5.31)岁]进行cMRI检查,获得左室长轴位两腔心、三腔心、四腔心及心室短轴位电影序列图像,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分析和测量心脏结构和功能等相关参数,包括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ESV)、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心输出量(CO)、心输出量指数(COi)、每搏输出量(S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采用FT技术分析双侧心室的心肌应变参数,包括左、右心室整体及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纵向应变(LS)、周向应变(CS)和径向应变(RS).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获得马拉松运动的相关参数(跑步年限、每周跑步时长及每周跑步距离)及临床参数[静息心率和体表面积(BSA)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比较2组间各项心脏定量参数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运动员组的心功能及跑步参数与心肌应变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马拉松组的静息心率和BS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马拉松组的左室质量分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均显著升高(P<0.001);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LV-GRS)、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LV-GCS)和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均显著减低(P<0.05);左心室基底段及中间段的径向应变,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周向应变均显著减低(P<0.05);但左心室整体及各节段的纵向应变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LVEF无显著差异(P>0.05).每周跑步距离与LVEDV(r=0.528,P=0.003)和RV-EDV(r=0.503,P=0.005)呈中度正相关.结论:在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情况下,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左、右心室的部分收缩及舒张功能升高,而左、右心室心肌应变力减低,这可认为是心室对耐力运动的良好适应.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每周训练量与双心室容量有一定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强度间歇训练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对于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应用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为CHD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搜集CHD患者HIIT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时间从建库至 2023 年 11 月 4 日.经过循证护理培训考核合格的 2 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ssessment of multiple systematic reviews 2,AMSTAR 2)量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规范(preferred reporting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声明、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系统(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文献报告质量评价以及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13篇系统评价.AMSTAR 2结果显示,1篇文献质量高,2篇低,10篇极低;PRISMA得分为16~26.5分,6篇报告相对完整,7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13篇系统评价的48条结局指标证据中,12条证据为中等质量,9条证据为低等质量,27 条证据为极低等质量.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 continuous training,MICT)比较,HIIT在 6 项主要结局指标: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值、峰值心率、静息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和血压均得到更佳的康复效果.结论 HIIT在CHD患者康复中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且安全性尚可,考虑到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以及证据质量级别较低,未来仍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和静息心电图的心电异常事件检出率,同时探讨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2022年9月至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初次就诊的淋巴瘤患者作为淋巴瘤组,同一时期与淋巴瘤患者匹配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特征及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及静息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性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对比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和静息心电图心律失常事件的检出率。结果:最终入选淋巴瘤组患者67例,年龄(57.7±12.4)岁,其中男39例(58.2%,39/67);对照组67例,年龄(57.2±12.4)岁,其中男38例(56.7%,38/67)。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个人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心血管用药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淋巴瘤组中有3例(4.5%,3/67)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64例(95.5%,64/67),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4例(65.7%,44/67)所占比例最大。Ⅳ期及Ⅱ期淋巴瘤患者居多,分别为25例(37.3%,25/67)、24例(35.8%,24/67)。频域分析中,淋巴瘤组患者极低频功率(VLF)低于对照组[628.90(318.30,1 240.71) ms 2对1 124.30(731.10,1?966.00) ms 2, P<0.001];标准化低频功率(LFnorm)低于对照组[(52.52±14.64) nu对(58.99±13.06) nu, P=0.008];标准化高频功率(HFnorm)高于对照组[(47.48±14.64) nu对(41.01±13.06) nu , P=0.008];低频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低于对照组[1.27(0.76,1.62)对1.54(1.00,2.20), P=0.010];时域分析中,淋巴瘤组患者24 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低于对照组[102.00(78.00,128.00) ms对128.00(107.00,151.00) ms, P<0.001];24 h内每个5 min时段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低于对照组[(95.90±39.49) ms对(121.51±32.39) ms, P<0.001];三角指数低于对照组[25.93(19.53,31.78)对33.17(29.46,41.25), P<0.001];24 h内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心搏次数占所有总心搏次数的百分比(pNN50)高于对照组[1.99%(0.54%,6.02%)对3.96%(1.53%,10.57%), P=0.007];24 h内每个5 min时段的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DX)低于对照组[(40.09±23.78)ms对(50.46±13.76) ms, P=0.002];窦性RR间期直方图的底宽(TINN)低于对照组[422.00(289.00,508.00) ms对531.00(469.00,648.00) ms, P<0.001]。动态心电图早搏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32.8%对4.5%, P<0.001),动态心电图检出14例(20.9%,14/67)房性早搏(房早),静息心电图检出3例(4.5%,3/67)房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动态心电图检出10例(14.9%,10/67)室性早搏(室早),静息心电图未检出室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动态心电图对ST-T改变的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37.3%对13.4%, P=0.001),动态心电图检出ST段改变11例(16.4%,11/67),静息心电图检出ST段改变2例(3.0%,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4);动态心电图检出T波改变20例(29.9%,20/67),静息心电图检出T波改变9例(13.4%,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3)。 结论:淋巴瘤患者较非淋巴瘤患者心率变异性显著下降,淋巴瘤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动态心电图对房早、室早、ST段改变及T波改变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心电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20例):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0.25%罗哌卡因组(R1组)、0.3%罗哌卡因组(R2组)、0.375%罗哌卡因组(R3组)。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于T 4和T 7水平行单次两点法胸椎旁阻滞。观察切皮时(T 0)、切皮后5 min(T 1)、切皮后10 min(T 2)、切皮后15 min(T 3)、切皮后20 min(T 4)、切皮后30 min(T 5)和切皮后60 min(T 6)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术后3、6、12、24、36、48 h和72 h患者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术后72 h内吗啡消耗量、镇痛泵的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R1组、R2组、R3组心率在T 1~T 4时较C组下降( P<0.05)。与C组比较,R1组、R2组、R3组SBP在T 1~T 2时明显下降( P<0.05),R2组和R3组SBP在T 3~T 5时仍低于C组( P<0.05),R3组SBP在T 1~T 4时明显低于R1组( P<0.05)。与C组比较,R1组、R2组、R3组DBP在T 1~T 3时明显下降( P<0.05),R3组DBP在T 4和T 5时仍低于C组( P<0.05)。R1组、R2组和R3组术后3、6、12、24 h静息VAS评分及术后3、6 h咳嗽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 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3组术后12 h咳嗽VAS评分仍低于C组( P<0.05)。R1组、R2组和R3组术后72 h内吗啡的消耗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发生率、头晕发生率均低于C组( P<0.0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0.375%罗哌卡因比较,0.25%和0.3%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两点法胸椎旁阻滞同样可以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术后提供良好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而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与胸骨旁神经阻滞减少OPCABG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 block, TTPB)与胸骨旁神经阻滞(parasternal nerve block, PSB)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术中舒芬太尼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行OPCABG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TTPB组(T组)和PSB组(P组),每组50例。C组行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全凭静脉麻醉;T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TPB,再行TCI全凭静脉麻醉;P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胸大肌与肋间内肌平面阻滞,后行TCI全凭静脉麻醉。记录3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及入手术室后(T 0)、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T 1)、气管插管成功后即刻(T 2)、气管插管后3 min(T 3)、切皮时(T 4)、锯胸骨后1 min(T 5)、心包切开时(T 6)、主动脉侧壁钳部分阻断前(T 7)、侧壁钳开放后(T 8)、再灌后5 min(T 9)、关胸时(T 10)、手术结束时(T 11)的舒芬太尼效应浓度、MAP、心率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检测术前24 h,术后24、48、72 h的血浆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血气分析检测T 0、T 3、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的血糖和乳酸水平;记录术后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和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追加镇痛药物情况及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寒战、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穿刺点感染、穿刺点血肿)发生情况。 结果:T组和P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T 3~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T 2、T 10时MAP,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术后当日追加镇痛药物患者百分比,术后2、4、6、8 h时血糖水平,T 11及术后2、4、6 h时乳酸水平,术后24、48 h时IL-6水平,术后48 h时CRP水平,术后3 d内寒战发生率均低于C组( P<0.05);T组舒芬太尼用量、T 5~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P组( P<0.05)。与T 0时比较:3组患者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时血糖水平升高( P<0.05);C组T 11及术后2、4、6、8 h时乳酸水平升高( P<0.05),T组和P组术后2、4、6、8 h乳酸水平升高( P<0.05)。与术前24 h比较,3组患者术后24、48 h时IL-6水平及术后24、48、72 h时CRP水平升高(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TTPB和PSB在OPCABG术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TTPB比PSB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剂量纳洛酮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小剂量纳洛酮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对患者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瑞安市人民医院90例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2组术后均行PCIA。对照组镇痛液配方为0.8 mg/kg地佐辛+生理盐水配置成100 ml溶液;观察组在对照组上加用50 ng/kg纳洛酮。记录2组镇痛开始时(T 0)、镇痛后3 h(T 1)、6 h(T 2)、12 h(T 3)、24 h(T 4)、48 h(T 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麻醉苏醒后、T 1、T 2、T 3、T 4、T 5时静息、运动状态疼痛。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6、24、48 h采集肘静脉血检测血清β-内啡肽(β-EP)及强啡肽(Dyn)水平,并记录术后48 h内地佐辛追加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两组T 0~T 5时刻各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T 1~T 4时的静息、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同时点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术后6、24 h血清β-EP、Dy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48 h内,观察组地佐辛追加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分别为4.44%、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4%、26.67%(均 P<0.05)。 结论:小剂量纳洛酮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地佐辛PCIA中,可提高患者镇痛效果,增加内源性阿片肽水平,减少地佐辛追加次数,并降低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老年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老年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远期死亡预测模型,并确定相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入组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医院收治的60岁及以上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329例,男性183例(55.6%)例,女性146例(44.4%),年龄(77.8±7.3)岁,80岁及以上142例(43.2%)。失访11例(3.3%),死亡151例(45.9%),最后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18例。根据患者生存结局,将318例患者分为死亡组(151例)和存活组(167例)。此外,另选取2015年4—7月入院的60岁及以上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为外部数据验证集。采集人口统计学参数、合并疾病、辅助检查和临床治疗情况。随访至少6年,记录包括死亡在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最后将入组患者按9∶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不同模型预测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率,并通过外部数据(60例)验证比较确立最优模型,利用Shapley加法解释算法对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得出排名前20位的特征变量,以确定危险因素。结果:329例患者中,总体中位随访时间77.0月(95% CI:54.0~84.0),失访11例(3.3%),死亡151例(45.9%)。通过分析得出支持向量机模型、k-近邻算法(KNN)模型、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ADABoost模型、XGBoost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远期死亡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75、0.75、0.91、0.86、0.85和0.81。其中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效能最高,其准确率达0.789,F1值高达0.806,且优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AUC:0.91比0.81, P<0.05)。D-二聚体、年龄、MACCE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人血白蛋白水平、贫血、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静息心率是预测远期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 结论: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可预测老年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其准确性高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通过干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改善心功能和控制静息心室率降低远期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管路凝血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影响老年血液透析(HD)患者体外循环管路凝血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3月1日至2022年1月30日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首次进行4 h血液透析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196例,入组患者均采用肝素类药物进行抗凝(包括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凝血分级≥1为凝血组14例(7.1%),非凝血组182例(92.9%)。收集人口学资料,透析前静息状态下坐位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得出预测模型后,在2022年2月1日至2023年2月1日在我院首次完成4 h血液透析的年龄≥60岁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进行验证。结果:凝血组和非凝血组患者心率[(82.6±12.3)次/min比(74.4±11.1)次/min]和总胆固醇[(4.3±1.2)mmol/L比(3.2±1.2)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231、2.012,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心率( OR=0.930,95% CI:0.871~0.993, P<0.05)和胆固醇( OR=0.623,95% CI:0.391~0.992, P<0.05)对体外循环管路凝血有影响。心率预测体外循环管路凝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39(最佳截断点值为71次/min),总胆固醇预测凝血的AUC为0.708(最佳截断点值:4.275 mmol/L),将心率和总胆固醇联合预测时效能更高(AUC值为0.735)。对模型在98例患者中进行验证,效果较好(AUC值为0.895)。 结论:根据列线图可初步判断初始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体外循环管路的凝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