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3信号通路活化在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3(TLR3)信号通路的活化在重组HBsAg(rHBsAg)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13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制备血液制品时滤除的白细胞,分离培养PBMC后分别给予TLR3激动剂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 I:C组)及PBS(对照组)处理,48 h后收集部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LR3信号通路蛋白水平;在活化(Poly I:C组)/未活化(对照组)TLR3信号通路后,采用rHBsAg处理两组PBMC 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树突状细胞(DC)、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比例。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和典型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Poly I:C组PBMC TLR3信号通路中TLR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9.21%)、TLR3蛋白表达量(8 983.95)、NF-κB蛋白的表达量(26 193.13)、磷酸化NF-κB(pNF-κB)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3.73%)及其占NF-κB的比例(16.03%)、磷酸化IRF3(pIRF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2.64%)及其占IRF3的比例(21.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54%、8 086.00、22 340.66、8.72%、9.71%、9.57%、19.12%)( P<0.05),TRIF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89.75%)和蛋白表达量(304 219.54)均高于对照组(89.64%、288 149.72)( P>0.05);经rHBsAg处理后,Poly I:C组髓样DC(mDC)(2.90%)、浆细胞样DC(1.80%)、B细胞(5.31%)比例及浆细胞占B细胞比例(67.7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3%、0.81%、4.23%、58.82%)( P<0.05);TLR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和蛋白表达量与免疫细胞之间均存在典型相关,TLR3蛋白表达量与浆细胞比例、pIRF3蛋白表达量与浆细胞和mDC比例、pNF-κB和pIRF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与CD4 +T细胞的比例均正相关。 结论:Poly I:C可以活化PBMC TLR3/TRIF/NF-κB和TLR3/TRIF/IRF3信号通路,促进下游信号分子发挥功能,进而促进DC的成熟,诱导CD4 +T细胞免疫反应,促进B细胞的成熟分化,促进rHBsAg的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地区儿童网织红细胞参数参考区间的建立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北京地区儿童网织红细胞各指标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收集1 766名(男856名,女910名)1~18岁北京地区健康儿童,幼儿组(≥1~3岁)146名,学龄前组(>3~6岁)449名,学龄组(>6~13岁)646名,青春期组(>13~18岁)525名。采用日本SySmex XN-20(A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静脉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计数绝对值(RET #)、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HFR)、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百分比(IRF)、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7项参数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后,以百分位数( P2.5, P97.5)建立参考区间。参考区间建立后另收集109名北京地区健康体检儿童静脉血,依据《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对参考区间进行验证。 结果:1~18岁儿童网织红细胞7项指标参数的参考区间无需进行年龄及性别分组,参考区间为RET%为0.74%~2.06%,RET#为(34.5~101.5)×10 9L,LFR为86.6%~96.5%,MFR为3.2%~11.5%,HFR为0~2.1%;IRF为3.5%~13.4%;RET-He为28.5~34.2 pg。109份验证标本检测结果在参考区间范围内>90%。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北京地区1~18岁健康儿童网织红细胞7项指标参数的参考区间,并通过参考区间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DX56对脑心肌炎病毒体外增殖的调控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DDX56解旋酶在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感染A549细胞复制增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免疫印迹法、qPCR以及TCID 50检测上调/下调A549细胞中DDX56并接种EMCV病毒,以空载组为对照组,分析其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及对病毒感染引起的RLRs信号通路中关键接头蛋白活化的影响。 结果:A549细胞接种EMCV后,DDX56蛋白水平表达量逐步递增。过表达DDX56可以促进EMCV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干扰DDX56可以抑制EMCV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并且DDX56通过负调控RLRs信号通路中接头分子MAVS、TBK1、IRF3的活化实现对EMCV复制的正调控作用。结论:DDX56促进EMCV增殖是通过抑制RLRs信号通路中接头蛋白的活化来实现的,为EMCV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和调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有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11号染色体长臂(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Burkitt-like lymphoma with 11q aberration,BLL-11q)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和2021年就诊的2例BLL-11q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右颈部包块,生长迅速,切除送检。Ann Arbor分期为ⅠA和ⅡA期。镜下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代之以弥漫浸润性生长的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细胞形态一致,“星空”现象明显,类似于Burkitt淋巴瘤。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CD20、CD79α、PAX5、CD10和Bcl-6,部分中等阳性表达C-MYC和MUM-1,CD3、Bcl-2、CD30和TDT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均>95%,EBER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MYC、Bcl2、Bcl6断裂,11q23.3扩增和11q24.3缺失。2例患者均行化疗,随访10~22个月,均获得完全缓解、无病生存。结论:BLL-11q是一种罕见的生发中心B细胞性淋巴瘤,伴有第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且缺乏MYC基因重排,应与Burkitt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伴有IRF4重排的大B 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等鉴别,在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基础上诊断依靠基因学检测,可能有更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OCT多参数综合评价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对61例wAMD患者(65只眼),按照连续三次每月注射后改用按需治疗方案(3+PRN)的原则给予玻璃体腔每次注射0.5 mg/0.05 ml康柏西普治疗。患者治疗后第1、2、3、6、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OCT检查,对比治疗前后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随访1年后BCVA、CRT、SRF、IRF、SHRM、PED、EZ及其相关性。依据患者末次随诊时的BCVA差值和基线BCVA的差值(Log MAR)将患者划分为两组:视力提高组和视力下降组。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并筛选出影响患者视力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后第1、2、3、6、12个月后的BCVA提高、下降。基线期视网膜下积液(SRF)及视网膜下高反射信号物质(SHRM)特征影响治疗3个月及1年后的BCVA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特征与CRT的恢复具有相关性,且椭圆体带(EZ)的断裂提示视力预后不佳的可能。视网膜层间积液(IRF)与患者视力预后无明显相关性。随访期间未见与治疗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wAMD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使黄斑区结构得以改善和恢复,远期效果较好,且没有增加治疗风险。SRF、SHRM、PED、EZ可作为综合评价抗VEGF治疗后疗效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生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免疫表达谱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长生存相关的骨髓免疫微环境特征。方法: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明确诊断为新诊断MM并接受新药诱导续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免疫调节剂维持治疗的随访队列中,在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横断面研究期间,通过高通量NanoString技术比较16例无进展生存≥5年患者[长生存组,其中微小残留病(MRD)持续阴性亚组9例、MRD持续阳性亚组7例]与5例疾病进展患者(疾病进展组)骨髓中免疫细胞亚群及770个与免疫相关标志物的RNA表达。通过细胞特征性基因表达水平综合计算各免疫细胞功能分值,从而间接得出各免疫细胞亚群比例。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1)长生存组患者骨髓中中性粒细胞比例较疾病进展组显著增加[功能分值:13.61(13.33,14.25)比12.93(12.58,13.38); Z=2.31, P=0.021];与MRD持续阴性长生存亚组相比,MRD持续阳性长生存亚组患者骨髓肥大细胞显著增多[功能分值:7.09(6.49,8.57)比6.03(5.18,6.69); H=2.18, P=0.029]。(2)相比疾病进展组,长生存组显著上调基因4个(CTSG、IFIT2、S100B、CHIT1),显著下调基因6个(C4B、TNFRSF17、CD70、IRF4、C2、GAGE1);相比MRD持续阴性长生存亚组,MRD持续阳性长生存亚组显著上调基因CMA1,下调基因10个(ISG15、OAS3、MX1、IFIT2、DDX58、SIGLEC1、CXCL10、IL1RN、SERPING及TNFSF10),其中前5个基因均为干扰素反应通路相关基因。 结论:骨髓中性粒细胞增多、肥大细胞增多可能与移植后MM患者长生存相关。干扰素反应通路激活可能是MRD持续阴性长生存MM患者骨髓免疫微环境的特征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具有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具有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Burkitt-like lymphoma with 11q aberration,BLL-11q)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断的6例BLL-11q,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BER原位杂交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临床信息并进行随访。结果:6例BLL-11q患者免疫功能均正常,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0~38岁,中位年龄29岁。6例均发生于淋巴结,且均位于头颈部。Ann Arbor分期5例为Ⅰ~Ⅱ期,1例为Ⅳ期。淋巴结结构大部分或全部破坏,肿瘤细胞弥漫性增生浸润,其中4例类似Burkitt淋巴瘤,2例形态介于Burkit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之间不能分类,核分裂象多见,凋亡及坏死明显,5例可见“星空”现象。肿瘤细胞均弥漫性强表达CD20、CD10及bcl-6,Ki-67阳性指数均>95%,1例CD21染色可见滤泡树突状细胞(FDC)网。不同程度的表达C-MYC。CD3、bcl-2、MUM1、CD30、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均为阴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C-MYC、bcl-2、bcl-6分离均为阴性,11q23.3获得伴11q24.3丢失均为阳性,其中1例出现11q23.3的扩增。同时,本组病例进行了IgH及IRF4基因分离探针的检测,6例病例均为阴性。随访时间4~19个月,均无病生存。结论:BLL-11q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瘤,形态及免疫表型类似Burkitt淋巴瘤,但缺乏MYC基因重排,存在特征性的11q异常,应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避免误诊和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小RNA-27b-3p靶向干扰素调节因子4调控结肠癌细胞B细胞淋巴瘤-6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微小RNA(microRNA,miR)-27b-3p与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的靶向关系,分析其对结肠癌细胞B细胞淋巴瘤分子-6(bcl-6)表达的影响。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结肠癌患者共53例,以肿瘤组织作为研究组,以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27b-3p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中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和B细胞淋巴瘤-6(bcl-6)的表达。选择人结肠癌细胞系116,构建阴性对照组、miR-27b-3p转染组、miR-27b-3p和IRF4共转染组,应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中IRF4和bcl-6的表达。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观察miR-27b-3p与IRF4的结合情况。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配对 t检验及方差分析。 结果:结肠癌中miR-27b-3p的表达(2.67±0.40)明显低于对照组(3.68±0.45, t=6.180, P<0.01),miR-27b-3p的表达在不同肿瘤最大径(≥5 cm为2.49±0.39,<5 cm为2.87±0.36)、浸润深度(浆膜及以外为2.44±0.34,未及浆膜为2.88±0.36)、脉管癌栓(有癌栓为2.28±0.42,无癌栓为2.77±0.31)、片状坏死(有坏死为2.36±0.42,无坏死为2.79±0.39)和淋巴结转移(有转移为2.37±0.41,无转移为2.81±0.22)分组的表达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50、5.180、5.690、5.110、5.190, P值均<0.05)。miR-27b-3p与生存时间有关( χ2=5.08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27b-3p与IRF4( r=-0.600, P<0.05)、miR-27b-3p与bcl-6( r=-0.690, P<0.05)均呈负相关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27b-3p与IRF4具有靶向关系。miR-27b-3p转染组中IRF4和bcl-6的表达低于阴性对照组( t=3.240、4.33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转染组能逆转上述改变。 结论:miR-27b-3p靶向负调控IRF4调节结肠癌细胞bcl-6的表达,miR-27b-3p低表达是肿瘤形成和进展的重要事件,检测miR-27b-3p的表达可能与生存时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LR9通路激活对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激活对肾小管细胞转录组的影响。方法:提取并培养小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细胞融合度达80%时分为两组,分别加入1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PBS对照组)和终浓度为5 μmol/L的TLR9激活剂胞嘧啶-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CpG-ODN,CpG-ODN处理组)。提取细胞RNA后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使用差异基因分析软件DEGseq分析两组细胞中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通过Goatools和KOBAS在线软件分析差异基因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应用Homer软件预测转录因子。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CpG-ODN处理后有584个显著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2个基因表达上调,482个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最显著的基因本体(GO)为β-干扰素响应、病毒响应或防御等炎症反应相关条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富集系数最显著的信号通路包括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核糖核酸酶活性的调节、病毒生命周期的负调控、β-干扰素响应和对原生动物的防御反应等。转录因子预测结果显示,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是差异基因启动子序列上富集最显著的转录因子;IRF3是TLR9下游表达差异最显著的转录因子,转录因子21(TCF21)、锌指蛋白135(ZNF135)和阳性调节域4(PRDM4)等转录因子可能是TLR9信号通路的新候选靶标。结论:CpG-ODN激活TLR9信号通路,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能直接响应CpG-ODN的刺激并发生转录组学变化,为进一步探究TLR9信号通路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中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E3泛素连接酶斑点型锌指结构蛋白调控RLR信号通路抑制肠道病毒71型复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斑点型锌指结构蛋白[speckle-type POZ(pox virus and zinc finger protein) protein, SPOP]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免疫共沉淀分析SPOP对EV71非结构蛋白2A蛋白酶(2A pro)泛素化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蛋白磷酸化水平,过表达或敲低细胞中SPOP后感染EV71,RT-qPCR分析IFN-β转录水平,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V71结构蛋白VP1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质水平。 结果:过表达HA-SPOP后感染EV71,发现EV71感染RD细胞受抑,同时EV71-2A pro的泛素水平呈HA-SPOP梯度依赖增多。转染shSPOP质粒进行内源性SPOP敲低后,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接头蛋白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磷酸化干扰素调节因子3 (p-IRF3)水平呈剂量依赖地减少,而转染HA-SPOP质粒后,MDA5、MAVS、p-IRF3蛋白质水平呈剂量依赖地增加。SPOP高、低表达促进或降低EV71感染的细胞表达IFN-β mRNA,同时抑制和增加VP1在mRNA或蛋白质水平表达。 结论:SPOP可提高EV71-2A pro的泛素化水平从而促进2A pro降解,推测SPOP可通过抑制2A pro对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Ⅰ(RIG-Ⅰ)样受体(RLR)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MAVS和MDA5的降解,从而上调IRF3磷酸化水平促进IFN-β释放,最终活化宿主细胞抗病毒固有免疫抑制EV71复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